摘要:《诗经》中有“棠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赞颂兄弟之情。我国自古以孝悌为美德,对父母尽孝自不必多说,兄友弟恭的例子也不少见。然而在皇室之中,兄弟之间似乎总是尔虞我诈多过手足情深。清康熙年间,皇子们围绕皇位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最终继位的雍正帝也因残害手足引来不少争议。《清史稿·世宗本纪》评价雍正:“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孔怀之谊是指兄弟间的情谊。也就是说,雍正的政绩堪比文景之治,但对兄弟却有些薄情了。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它曾历经劫难,饱经沧桑,一路走来,写满了不容易。张择端创作这幅画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正值宋徽宗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经过认真观察,精心作画,用了一年的时间,绘就了这幅传世名画。画作完成后,张择端将它献给宋徽宗。宋徽宗见画后,龙颜大悦,在画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瘦金体字,并盖上自己的双龙印章,他成为《清明上河图》第一位收藏者。
摘要:春秋时,晋国有一个普通的百姓,人们称他为解张。解张姓张,因为居住在解邑,所以管他叫解张。他性格耿直,喜欢打抱不平。解张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邻居,叫介子推,他是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的大功臣。流亡的岁月有很多的艰辛,也有一些感动。他们流亡到卫国时,由于长途跋涉,又找不到吃的,公子重耳饿得昏了过去。
摘要:想要名垂千古的人数不胜数,真正能青史留名的人却少之又少。可有些幸运儿,他们因一首诗、一篇文章被意外带火,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这样的幸运儿,细分起来,大抵有三类。有才情者曹霸是唐朝著名画家,能文善画,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之美誉,曾奉旨修缮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虽说曹霸已是当时一等一的画坛高手,可如果没有杜甫那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他也绝对达不到人尽皆知的程度,更难说为历史所铭记。
摘要:我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朝,由兵部主持,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此后历代对武举政策态度不一,不时有停止之举,但其彻底被废除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以武举“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废止武举”。而此前得中武状元的张三甲,便成了武举制度存在的一千二百年中最后一名武状元。
摘要:“贬谪”常常困扰着古代的文人,也许正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永州之于柳宗元便是“天降,”的“大任”。永州,雅称“潇湘”,在古代是个偏僻的郡县,有着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的山水。这里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的寓居之地。
摘要:杜甫在《春望》中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或许是因为他忧国忧民,内心焦虑且苦闷,在重重的压力下,头发少得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不拘小节的李白也有脱发的忧愁,他在照镜子时看到曾经黝黑的头发稀疏了,不禁悲伤地咏叹“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性格坦率的白居易常常将脱发的烦恼写进诗句,如《叹发落》《嗟发落》等。他还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中说,“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怕脱发而连头发都不敢多洗,甚至想一年洗一次头发。
摘要:李时珍,家喻户晓,他是明代医药学家、博物学家,他撰写的《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样一位伟大的药圣,曾有过一段“弃文从医”的经历。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走乡串户的铃医,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任太医院吏目。可以说,李时珍出身医药世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时珍自幼对医药产生了兴趣。然而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不高,其父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摘要:窗外,大雪纷飞,天地洁白。窗内,炉火正旺,烈焰升腾。一对久别重逢的至交好友,围炉夜谈,豪情满怀。只见那位一身素衣、颚下短髯、年龄偏大者,痛饮几杯后,起身离座,从墙上拔出宝剑,身随剑气而走,边舞边慷慨歌曰:剑气如虹兮冠长缨,龙困浅滩兮徒悲鸣。座中年少者已泪眼婆娑,抚掌而和:山河破碎兮人北望,何时凯歌兮捣黄龙。不错,舞剑者正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座中年少者正是南宋抗金名将陈亮。此时的辛弃疾,已年近天命,且有病在身。陈亮千里来访,两人共谋抗金大计,怎不叫视抗金为一生之事业而壮志难酬的辛弃疾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春秋时期,礼成为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它如同空气无所不在。衣食住行需要依礼,言谈举止需要遵礼,就连征伐打仗都要做到彬彬有礼。打仗,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失君子风度。守诚信,不相诈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因争霸而爆发了战争,双方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大战。史学家左丘明在《子鱼论战》里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
摘要:说起“拨浪鼓”,你应该听说过,看见过,甚至还玩过。拨浪鼓有一根鼓柄,用于手持,在鼓的两侧各有一根安装了一颗圆珠的绳子,左右甩动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听着这有节奏的声音,哭闹的孩子也会停下来,好奇地望着它。没错,拨浪鼓是一种玩具。可它又不只是玩具,在先秦时期,它竟是乐器中的“贵族”,并且在各种祭典、宫廷演奏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摘要:年少有为,一贬陨梦熟读《陋室铭》的你,想必也记住了作者刘禹锡的名字。他生于公元772年,自小父母疼爱有加,生活幸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50岁能考上进士的,都属于年少有为。而刘禹锡22岁进士及第,一度轰动官场,而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取士科,连登三科只用了三年。而他的朋友韩愈,则用了十三年。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