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季最后20年间,中国学者的自发调研方言国语,掀起声势浩荡的切音运动,最终在1911年由学部通过姗姗来迟的《统一国语办法案》。民国肇建后,景耀月与黄侃、刘瑗、汪东等日本留学生,创设国音统一讨论会,征求全国各地方音,却如昙花一现。1913年2—5月,历时97天的读音统一会闭幕,民间持续20余年的清末切音运动收场,开启了民国的“国语运动”。1912—1913年,马相伯、章太炎、梁启超倡议成立函夏考文苑,1913—1915年章太炎筹设弘文馆,踽踽从事于中国语文制度的创建,惜格于民初局势,不仅考文苑计划难以实行,弘文馆亦终化幻影。虽然中国现代语言规划在清末民初迭遭挫折,但民间调研方言国语的自发活动,将国语运动步步推进,最终使之从民间转向官方,由私人学说变为国家政策,成为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