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小儿发热护理中的有效性评价

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小儿发热护理中的有效性评价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14期

2022-10-06 15:24

针对小儿发热患儿,除了给予其治疗之外,还需给予患儿护理干预,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因此在为其提供护理服务时需邀请患儿家属参与其中。实施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对提升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具有促进作用[1]。为此,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2月-2021 年11月,研究样本为该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小儿发热患儿,本次研究的样本例数为76例,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6例患儿在均分为研究组(38例)与常规组(38例),为了探讨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提升临床效果的有效性,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2月-2021年11月,研究样本为该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小儿发热患儿,本次研究的样本例数为76例,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6例患儿在均分为研究组(38例)与常规组(38例),常规组的38例小儿发热患儿中共有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6个月,年龄最大的为5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3.12±1.43)岁;该组患儿发热疾病调查可知:腹泻15例,上呼吸道感染18例,肺炎5例,入院后的体温在38.60℃左右;而研究组的38例小儿发热患儿中共有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7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7个月,年龄最大的为5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3.12±1.21)岁;该组患儿发热疾病调查可知:腹泻14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肺炎4例;入院后的体温在38.76℃左右。本次研究所抽取的这些小儿发热患儿,经过分析对比其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热疾病类型以及入院体温)后可知,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所以可纳入分析。

1.2方法

常规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使用常规药物为患儿进行退热治疗,并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研究组患儿采取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1)制定护理计划:首先建立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小组,小组成员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患儿的基本护理,并严格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2)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家属对患儿发热的原因了解不够充分,因此护理人员需为其进行健康教育,其中主要包括患儿的发热原因、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及预防办法等,加强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缓解其焦躁及恐惧的负面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家属结合患儿实际病情来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3)家庭参与:由于护理人员在为患儿测量体温或是喂药时无法全身心服务患儿,因此需要邀请患儿家属加入到护理工作中,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家属学习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温监测,同时还要学习一些科学用药方法及有效降温方法,使患儿家属可以有效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并叮嘱患儿家属如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儿家属加强患儿的营养支持,对患儿的饮食进行管理,使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4)出院指导:在患儿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 讲述正确测定体温的方式、降温的正确方法以及发热疾病的症状评估等注意事项,并强调对患儿使用退热药物的正确方式以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患儿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3.1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护理效果,小儿腹泻患儿护理效果的评估标准主要分为优:患儿的护理效果良好;良:患儿的护理效果一般;差:患儿的护理效果较差。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干预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其中主要包括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统计分析研究期间所获取的数据[2]。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时先检查各组数据的完整性,然后进入到数据分析环节,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其中,相关的数据资料主要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在检验计数资料(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时选择卡方,结果为百分比,在检验计量资料(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时选择t,结果为(  ±s)标准,对数据意义评估,主要依据P值,其数据的临界值为0.05,当P<0.05时,代表数据在统计学中占据重要意义。

2.结果

2.1组间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针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后可知,研究组优的有30例,良7例,差1例,总掌握率为97.37%(37/38),而常规组上述数据以此为24例、7例以及7例,该组总掌握率为81.58%(31/38),掌握概率对比,研究组概率相对更高(P<0.05)。

2.2组间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后可知,研究组退热时间为(20.01±1.11)h,常规组退热时间为(28.72±1.23)h,组间退热时间对比,研究组时间更短(t=32.407,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13±0.45)d,常规组住院时间为(5.15±0.76)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所用时间相对更短(t=14.098,P<0.05)。

3.讨论

在儿科中,小儿发热时极为常见且发病概率较高的一种病症,发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机体温度调节中枢发生障碍,从而使得患儿体温升高,常发于6个月-5岁的儿童群体中,引发小儿发热的主要因素为感染性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的概率相对更高。由于患儿机体功能发育尚未良好,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退热治疗,很容易出现高热以及惊厥等严重现象,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在对发热患儿的康复护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患儿家属没有办法对患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从而导致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长,而且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以往常规护理模式下,患儿家属并没有参与到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对于如何让患儿快速降温以及患儿发热原因的了解等内容认知度比较低,导致患儿出院后,反复出现发热现象。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让患儿家属全程参与患儿的治疗与护理中,并要求患儿家属能够配合患儿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将要对患儿进行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告知家属,以此来提高患儿家属对于患儿疾病的认知性。通过指导患儿家属如何对患儿进行合理用药以及物理降温的正确方式。来提高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同时,在患儿出院后,也会对患儿家属进行居家护理健康宣教,通过指导其居家康复护理措施,来降低患儿回家后病情反复发作的概率,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本次研究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与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后可知,研究组退热时间为(20.01±1.11)h,常规组退热时间为(28.72±1.23)h,组间退热时间对比,研究组时间更短(t=32.407,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13±0.45)d,常规组住院时间为(5.15±0.76)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所用时间相对更短(t=14.098,P<0.05),得出经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指标等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为小儿发热患儿提供护理干预时,应采取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其有效性十分显著。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5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