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1》讲述了一只憨态可掬、积极乐观的小熊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在伦敦安家的故事,《帕丁顿熊2》讲述了小熊为了实现梦想不断超越自我、不畏艰苦,最终融入人类社会的奋斗史。影片展现了茹毛饮血的丛林生活、纯真可亲的熊家族、香甜可口的柑橘酱、醇厚正宗的伦敦腔,淳朴善良的布朗家庭、阴险狡诈的博物馆馆长、严肃凶狠的监狱大厨等,这一切都随着镜头的流转娓娓道来,让人宛如穿越到了维多利亚田园诗时代,不知不觉地迷醉于小熊的冒险之旅中。
一、后殖民主义思想下的“他者身份”
后殖民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诞生的一种探讨帝国主义与殖民化状况,并以权利、历史、文化宣传媒介对殖民地主题的作用、身份、民族、颠覆、压抑和反叛等为主要课题的理论思潮[1]。目前,国内外有一些电影是关于后殖民主义的,该类电影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民族对立、人们微妙复杂的情感纠葛、异乡人在西方国家飘无定所的状态等。比如《2012》、《后天》、《紫色》等,这些电影深层次地揭露了人处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人内心所感受到的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和孤独感。
《帕丁顿熊》系列电影体现了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小熊来自秘鲁,而秘鲁曾经是大英帝国殖民地扩张的一部分,小熊的故事与当年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在西方殖民者眼中,这些殖民地的土著居民都属于可以被任意践踏的“他者”,这种“他者”身份与殖民扩张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被人歧视、毫无尊严、漂泊无助、悲伤气馁。影片在其表面嘻哈、刺激的视觉效果下,深层次反映了当年殖民侵略的那段惨痛历史,也隐藏着一种后殖民主义现实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帕丁顿熊想努力融入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的困惑和不易。
帕丁顿熊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心论中的一个“他者”,一个伦敦本土人眼中的“外乡人”,他风雨兼程、历经艰辛,从秘鲁的森林熊家族里来到繁华的人类大都市——伦敦,初来乍到,行为举止与伦敦人格格不入,他戴着西方人戴的红帽子,仿佛这样做就离人类更近一步了;他用自己在丛林时期学过的西方礼仪来向所遇到的人示好,这样做,仿佛就能获得别人的同等尊重。从帕丁顿熊这个伦敦的“他者”身上,观众既看到了酸楚、孤独与哀愁,也看到了自立、执着与乐观,为了找到归宿,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面对追赶他的“坏人”,他迎难而上、斗智斗勇,面对饥饿和寒冷,他乐观向上、坚韧不拔。
小熊身为“他者”,饱受歧视、备受排挤、遭受诬陷,但是他为获得社会的认同,勇敢地反抗,最终赢得尊重,此过程是艰辛的,但结局是温馨的,两部电影把伦敦人比喻为整个西方文化和文明,通过伦敦人对小熊的冷漠和排斥来反衬小熊的“他者”身份。小熊初到布朗家的时候,布朗先生对小熊并不友好,甚至精心计算了小熊给他们带来的风险指数,他对小熊严苛、谨慎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一部分伦敦人对于外来“他者”的态度。从对小熊充满杀机的自然博物馆女馆长和对他顾虑重重、凶狠严肃的监狱厨师长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伦敦社会对“他者”的排斥,这也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对外来种族的冷漠态度。
二、文明冲突下的英国“家庭伦理教育”
文明冲突的反义词是文明和谐,当两种文明相冲突的时候,要把“冲突”转化为“和谐”,需要人类的积极努力。由于英国历史和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在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时候,需要积极建立一种适合的家庭伦理教育观,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中期,在英国大多数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观念淡薄,孩子一直不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很疏远。70 年代后,英国发起了以建立“情感模式”为主的家庭伦理教育运动,激励家人互相理解、相互关心,这种家庭伦理教育运动,使英国的很多家庭摈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互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的文明发展。
影片中,来自秘鲁的小熊和生活在大都市伦敦的布朗一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家庭背景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家庭伦理教育观也有一定区别,在两种文明产生冲突的时候,小熊选择了积极应对和努力融入,而不是消极对抗和抵触,比如小熊初来乍到,用牙刷掏耳朵、让卫生间进水、使厨房着火等,这些祸事最终都得到了布朗家人的原谅和理解。在布朗家他经常会给婶婶写信,来描述和布朗一家生活的点滴,在信中他"报喜不报忧",他并没有提到自己初来伦敦的不好遭遇,而是总能看到积极阳光的一面,他称赞布朗先生是一个斯文谨慎、保守严肃的父亲,布朗夫人是一个善良温柔、宽容大度的母亲,布朗先生的母亲则是一个幽默风趣、勤劳可敬的老人,布朗一家人其乐融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他很渴望融入他们的家庭。
如果说《帕丁顿熊1》展现了小熊“想要有个家”的迫切渴望,那么《帕丁顿熊2》则体现了小熊一家人如何“同舟共济”共建美好家园。两部电影用大量篇幅展现了英国家庭伦理教育的成功之处,首先,作为母亲的布朗太太在家庭中体现了母性的温柔和包容,对孩子犯的错误,他没有大声指责或进行打骂式教育,而是采用潜移默化的以身说教,从她温柔的目光、慈祥的表情、和善的动作,孩子就能感受到她的母爱。其次,布朗先生作为家庭的父亲,在面对小熊这是陌生来客,他的态度是排斥——接受——引导,尤其是《帕丁顿熊2》中,小熊因遭陷害而入狱,全家人都在全力以赴寻找他,并贴出“寻熊启示”,在最后与邪恶方斗争的时候,布朗先生展现出了一种家庭领头者的英勇气概,用父爱如山的宽阔肩膀为帕丁顿熊及整个布朗家庭撑起一把大伞来抵挡暴风骤雨。
三、种族包容视角下的最终“归化”
讲到种族包容性,首先要提到“种族优越论”,其核心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即在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其他文化都失去了自身的光环而沦落为现代“灰姑娘”[2]。电影中的种族包容力从很多角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比如布朗一家,最开始除了布朗夫人发自内心的维护和包容小熊以外,其他人尤其是布朗先生都认为小熊是“他者”,布朗先生这个角色不言而喻,满口的概率论及正统的危机观点代表着伦敦人保守、理性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深入的接触,布朗的两个孩子也逐渐和小熊成为朋友,并建立良好的友谊。在布朗一家人身上,可以看到伦敦这个大社会的缩影,伦敦对从排斥到接受、从冷漠到认可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大都市,这只善良可爱、彬彬有礼,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小熊最终用自己的行为融化了伦敦人冷漠的心。
电影中一个重要反派人物是探险家的女儿米莉森特,对动物标本的热爱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她“按图索熊”,费尽心机地把小熊引诱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罗列了很多珍贵的动物标本,她准备让小熊也成为其中一员,后来多亏了布朗一家的临阵拯救,小熊才得以脱险。米莉森特实际上并没有尊重父亲生前的选择,表面上是和小熊作对,实际上她的行为与父亲的初衷相悖,她父亲因为被熊的种族所救,在丛林里与熊的种族交流并教给它们西方文明,但是由于他是动物保护者,拒绝和地理协会的人同流合污,拒绝残害动物,因此遭到他们的迫害,但米莉森特却认为是熊这个种族导致自己家庭的悲剧发生,所以要置熊于死地,最终却自食其果、悲剧收尾。可以说整部片中,米莉森特是真正的悲剧人物,在她身上把伦敦的种族包容力发挥到了负面的极致。
初来伦敦,小熊仿佛是透明人,即使他向路人打招呼,人们也漠视他的存在,小熊在人来人往的车站给大家打招呼,却没有人在意这个居然会直立行走并开口说话的动物,只有布朗夫人在意她并愿意带他回家,这个结果也许出乎小熊的意料,因为在小熊眼里,伦敦并不像探险家描述的那样,给他一个热烈的欢迎,伦敦排外吗?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殖民扩张历史而感到自豪与荣耀,在接纳小熊方面却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矛盾中。小熊是伦敦人眼中的“异类”,国际化大都市和所谓的礼仪之帮,还不如一只丛林里来的小熊懂礼仪。
影片中小熊的伦敦之旅向观众展示了世间万象、人情冷暖,为了能够尽快融入伦敦,融入人类社会,尽管处处碰壁,但是小熊还是不断努力着。小熊或许永远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当他向别人打招呼时,没有人驻足观望这个会说话的小熊,甚至没有人给他一个笑的回应,因为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里,一千次脱帽行礼或许都不及一次登上报纸头版能赢得众人的“尊重”[3]虽然小熊最终得到了伦敦的认可和接纳,但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当他慢慢适应了伦敦生活,并融入了这个最初“陌生而寒冷的城市”后,他有了“归属感”。一些观众观影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感同身受,或多或少会感同身受,当形单影只在他乡漂泊的时候,这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可谓是历历在目,但相信他们通过自身的打拼和努力会逐渐被异乡所接纳,并像帕丁顿熊一样,最终“归化”,获得归属感。
四、结语
从帕丁顿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异乡的“他者”如何一步步融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历程,他融入伦敦社会的过程,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苦涩酸楚。小熊为了寻找幸福的归属感,不断积极乐观的尝试和奋斗,伦敦人也逐渐包容和接纳了这只小熊,并且重拾消失的温情。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独特的文化、家庭伦理教育观和种族包容力,也让我们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在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大都市里,外来客如何才能找到正真意义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如何按照一种正确的生存方式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