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绚烂“非遗”薪火相传——“非遗”进校园的研究现状分析

绚烂“非遗”薪火相传——“非遗”进校园的研究现状分析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20期

2022-10-07 09:32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必要性的研究

(一)保护和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众多非遗项目的接受人群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大部分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于非遗了解甚少,甚至于心中没有将其传承下去的信念。然而“非遗”是一种“人+文化”现象,“非遗”中所蕴含的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情感内涵只有通过传承者才能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因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便成为延续非遗的重中之重。卜某某认为“校园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从幼儿园至大学,从儿童至青年,校园可以为非遗提供良好的传播场所和传播群体,实现广泛且渐进式的传承。”柳某某在其研究中表明非遗进校园可以使传承模式获得突破和创新,原始的传承方式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为主,而学校教育可以结合多媒体、展板、集体表演、组织竞赛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进行传承,这都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承传播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培育着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校园中以多种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二)丰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实施素质教育

非遗的种类多样,例如传统手工艺中的剪纸、编织、扎染,表演艺术中的黄梅戏、京剧、侗族大歌等,与学校的理论知识课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海南国兴中学的黎锦课程为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黎锦的制作技艺,还可以通过黎锦的历史了解到黎族的历史,学习审美知识与画图技巧。因此非遗进校园不仅丰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非遗进校园项目将在这个宏伟的人才培养工程中发挥不可小觑的影响。陈某某在其研究中指出非遗舞蹈在当今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当着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角色,素质教育其中一项要求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非遗给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其突破了课堂教育的限制,走向课堂之外,使得青少年可以调蓄按他们喜欢的各种技艺,去了解认知,并成为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秀传承人。

综上所述,非遗进校园是我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此举不仅有政策支持,而且还有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因为非遗进校园不仅促进保护非遗的进程,也使得学校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非遗进校园最为重要的影响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敬佩、赞赏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从祖国的根基入手,建设文化强国。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分类多样化的研究

通过在CNKI中输入“非遗”、“进校园”等关键词共检索到1062条文献,其中期刊有461篇,硕博士论文有193篇。整理文献后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种类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体育、音乐、手工、美术这四大类。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中占据 一定的比例,例如韩某某、徐某某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提升幼儿品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李某、曾某某等人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一,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丧失,因此,国人应传承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捍卫本土人民的生命尊严与民族竞争发展。

音乐类的研究以地方戏曲为主,例如何某某关于川剧进校园的研究表明川剧是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川剧进校园可以巧妙地处理非遗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川剧后继无人、年轻人对川剧的兴趣低迷等问题,而且还可带动相关“非遗”项目的普及。邓某某通过调研浙江“婺剧进校园”,进一步阐述了非遗戏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小学幼儿园应当积极推行。

手工类非遗形式多样,例如龚某研究河北民间剪纸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不仅开发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而且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家乡民间剪纸的文化魅力,在欣赏与体验中在增进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蒋某某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绣进校园”为例》中提到将广绣引入学校教育,不仅丰富和和拓宽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陶冶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悟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美术类非遗同样在校园课堂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刘佳雯认为全球化冲击着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通过课堂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向古人的智慧学习。

综上所述,川剧、侗族大歌、武术、剪纸、扎染等多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专业教育者的筛选纷纷融入学校教育中去。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包容性极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其自身丰富的外部特征与丰厚的内部蕴含,和校园强强联手,从德智体美多领域开发适宜大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特色非遗课程,打造一批批年轻的非遗传承者。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研究现存问题的研究

(一)非遗进校园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区域差别,乡村学校研究较少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非遗进校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市、县、区等城镇地区的中小学,而乡村地区的中下学涉及研究则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处在应试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还不够深入,偏远的乡村地区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及入学率,较少开展娱乐性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资金设备难以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专业人员难以亲临偏远地区的学校,如果没有政府以及其他组织的支持,很难有机会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很多乡村地区存在着富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如果能够的到进一步的研究运用将会形成特有的校本课程,因此乡村地区的中小学非遗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主体大多为高校教育者,非遗继承者研究较少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教育”为搜索条件,搜索“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一共搜索到2003-2021年共计116篇文章,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大部分研究者来自高校,少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者的声音。非遗传承实践者对于非遗的来源与深层次内涵有着更精准的理解,其作为研究者来研究非遗进校园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三)非遗进校园多以大中小学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研究较少

在CNKI中以“非遗、幼儿园”为主题检索到141条相关文献,以“非遗、中学”为主题检索到323条相关文献,以“非遗、小学”为主题检索到719条相关文献,以“非遗、高校”为主题检索到3086条相关文献。由此可见,有关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以高校为主,而幼儿园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虽然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非遗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且3-6岁的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力,同样可以肩负起传承非遗的伟大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其他活动难以媲美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提供给幼儿美轮美奂的观赏价值,还可以让幼儿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感。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娃娃这一代抓起。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21-2025 全科互知 | 赣ICP备2021006197号-4 | 新出网证(赣)字20417号
赣公网安备 36012102000372号 | 赣B2-20210313 | 技术支持:道然科技

sasa 互知学术
sasa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