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喧嚣的夏日,枯燥、烦闷,把每一滴水逼到绝境。我通常是热爱阳光的,但此时,我爱水胜过爱太阳。我感觉到水化成我的血液,滋养我的皮肤和毛发,安抚我身体里的野兽,好让我看起来是个脱离野蛮的文明人。一日下午,我顶着无法收敛光芒的太阳出了门,想到图书馆去看看书。我走在街上,慢吞吞地,仿佛天上那颗火球吸干了我身体里的所有水分。我像条脱水的鱼,连扑腾的力气都没有了。我撑着不知道是否有效的遮阳伞,感到我的双脚在流汗,黑色皮拖鞋在发烫,好像锅里一块烧焦的豆腐。
摘要:小时候,因着那段深入我心的歌词:“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我总会把“地平线”和“海平线”混为一谈。于是,海在我的梦境里与天相接,恍若一体,在梦境里我一点点将海绘成了天的模样。我可以在作文纸上挥洒笔墨,畅言大海的波涛汹涌,但实际上我却是在大山里跌跌撞撞地长大,并未亲眼看见海的真容。十八岁那年,与其说是大海终于仪态万方地进入我的眼帘,不如表达为,我总算等到了一个将梦境之海回归本真的机会。
摘要:“月光光,跟水上,船来等,轿来扛,新做鞋子十八双,哪双好,双双好,留到明年讨嫂嫂……”这首民谣,总会在有月亮时,在一个没有路灯的村庄里响起。那是我的村庄,生于斯,长于斯,阿婆阿公在那生活了一辈子,这首客家人独有的民谣是阿婆哄我入睡时用的。幼时,村里很多地方都没有路灯。没有路灯的城市总是阴暗冰冷的,令人产生压抑的情绪,可是,没有路灯的村庄却生机盎然得很。
摘要:不知有多久,没有看星星了。长在二十一世纪,夜晚的天总是那般亮,好像又一个白昼,总令人刚想停下脚步,又疑惑地继续前行。天上的星总是寥寥的。在哪里?有几颗?是什么样?早已烂熟于心。偶然有几颗多出来或暗下去,总让我心一惊,又顿悟出——今天是有云彩吧。城里的我对星空只是这般认识。所以有时也感叹,那织女在哪呢?天空这么空旷,怎么再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牛郎呢?还要劳烦那么多善良的喜鹊。我也在想,这月球孤零零的,偌大的宇宙竟是这般寂寞,嫦娥不会孤独吗?
摘要:秋的讯息已托风寄来,秋意踏着清晨的丝丝凉风悄然而至,把脑中的昏沉带到空中,吹向远方。秋天来了,太阳不再早早升起,暗紫的天空隐约显现出云的轮廓。街上依旧安静,时不时有车灯晃过,伴着轰鸣渐远。转过街角,跨上大道,静谧的凉意转瞬消失在攘攘的人声里。街边的流动摊贩三三两两,路旁的早餐店也摆出桌椅,油条酥饼香气四溢,盛粥的大铁锅上热气缭绕,升腾至半空,融入昏黄的灯光里。
摘要:我坐在老家的房间里,对着电脑敲敲打打,构思那名为未来的东西。比起喧嚣的白天,我更喜欢寂静的夜晚。夜晚的神秘和未来相近,像只陶罐,只是打开盖子嗅一嗅,就能闻到来自深厚地底孕育的生命气息。前段时间和父亲通电话,他担心我的身体状态。我告诉他,我没什么大问题,只是需要回老家休息一阵。他叮嘱我,别着急,慢慢来。
摘要:嗞嗞——灯泡突然闪烁了几下,紧接着,啪嗒一声,整个房间又陷入了黑暗。自从我搬到这个老旧的小区,停电就成了和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经常有朋友说,来到我家就像是进了一个远古的山洞,我也像原始人一样,每日重复着无趣而又单调的生活,不过不是像原始人一般外出觅食,而是在堆叠的各科试题卷上钻研,用笔尖在纸面上摩擦出一条又一条痕迹。
摘要:我家不富裕,家里没有多少物件,感觉挺空的。平日里也少有人来,除了风,还是风。父母没有太多的东西给我,我父亲倒是将他的“少年白”给了我。我常对着镜中的自己发呆,看着长在双鬓的一撮撮白发,被入室的阳光照得分外明亮,仿佛雪落在我的发梢上。一根根青丝相连,匍匐成连绵的山峦,时间不知不觉就降下了雪。一片青黛染上霜白,白从顶端像河水淌下,越来越大片的白覆盖在头发上。我能料想到,在还未年老的时候,我头上将是白茫茫一片。
摘要:黄昏,窗外下着雨。拉着的窗帘,虽隔绝了光芒,却挡了风雨,让人极有安全感。我窝在卧室里看书,看不清窗帘背后是太阳早已落山,还是有道彩虹正等着出场,只觉得这方小天地无比静谧,一些情绪在暗流中发酵,内心饱胀而满足。这样的时刻适合回忆。我想起了高中时代,也爱极了这昏沉沉的角落。角落会先将考学的压力和烦恼封闭,再酝酿转化出向上、向前的力量,虽暗昧但能渐生明亮。
摘要:静夜无边。以一行行的文字,开启一个人的浪漫。这份浪漫是流动的,像是邂逅了早春的第一瓣芽,初冬的第一场雪,可与岁月同等心跳。夜里读书,读的是一份欢喜,一份惬意。此时无人来扰,可随心翻阅手边的诗集,一遍遍品味“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也可随意取下书架上的一本小说,沉迷于欧·亨利编织的戏法里,感叹“在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的那天晚上,他将它画在了砖墙上”。
摘要:暑热稍缓的夏日傍晚,我在蓝灰色天空封顶的庭院里以水洗去燥热,寻觅夏日难得的身心畅爽。奈何刚擦干没几分钟,闷热感再次袭来,身体像是被封印了一般,又变得软塌无力。我终是坐不住,只得出门散心,走至一个三岔路口才停下了脚步。各个方向的风在路口交叉汇聚,飘逸盘旋,这岔路上不停歇的习习凉风,引出了我的贪恋之情。
摘要:春夏秋冬,自然轮换,冬与夏之间虽然总是隔有别的季节,但人类的意愿却让骄阳似火的夏天,也能和冬天撞个满怀。这中间的奥秘就藏在晒冬衣里。每年阳光最热情的那几天,便是冬与夏相约的日子。庭院上空架起一根又一根粗壮的麻绳,如冬与夏相会的桥梁,将空旷的夏日庭院填满了冬的身影。你抱一床花被子,我挎几件厚棉服……一家人你来我往搬运冬衣的画面好似蚂蚁运粮,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不亦乐乎。
摘要:夕阳的红光,破碎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我骑着自行车,在这碎片里穿梭,无意间从高三的教学楼外路过,不经意地看向窗里的学生。我曾是窗里的学生,如今已是窗外的人,但却对窗里的学生们产生了好奇。都说三岁一个代沟,这批学生比我小了六届,满打满算也是两个代沟了,不同时代的人总该有不同的青春吧。我放慢了骑车的速度,往窗户里张望,学生们穿着蓝白色的经典款校服,大多数都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少数学生交头接耳,一副嘻嘻哈哈的模样。恍惚间,我看到了六年前的自己,还有六年前我身边的那群人。
摘要:我知道,没有什么能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但我眼前的窗框把春天框住,常给我一种春意永不枯萎的错觉。于是我轻轻地翻开记忆之书,从泛黄的一页开始阅读这段不会枯萎的春天。小时候,我坐在窄窄的书桌前便能透过窗户看到春天的一切。砖瓦堆砌的房屋后是一块略高于水泥路的土地,其上自由生长着各种我说不出名字的植株。而窗外那棵高大的,我无法判断品种的树,因绿芽的包裹,清澈的春意如河般,静静地流动在枝丫上。
摘要:雨接连落了三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雨水在窗户上连缀成丝,将暗淡的颜色到处折射,我一时分不清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中原就是这样,一阵酷热后总有一阵让人心旷神怡的雨。穿短袖不冷,穿长袖不热。面对夏雨,人们可以脱离空调,在屋里屋外自由穿梭。每到此时,我便会给外公打上一个电话,不用多想,外公的声音一定很洪亮,不知是因为雨声太大,老人家怕我听不清,还是他心情大好,所以情绪比雨声还饱满。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