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走过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关于独库公路的文案有很多,这是被引用最多的一条。穿行在新疆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上的独库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公路”,沿途风景各异,如一幅“一日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长卷。只是,当万物在三月苏醒,独库公路依然远离喧嚣,耐心地等待更热烈的艳阳天的到来。受降雪、结冰等因素影响,独库公路通行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至10月初,每年的开门、关门都颇具仪式感。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父母们倘若读到《论孩子》这首诗,定会觉得扎心。有许多话描述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纠缠的爱,如“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所以我们常看到父母会帮孩子择业择偶,买车买房。这种爱过了头,就变成了控制,控制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等。还有另外一种控制,即父母将人生的遗憾投射给孩子,希望他们来完成属于自己的“未竟之事”。在许多父母眼中,孩子的人生与“我”的人生本为一体,孩子的荣辱与“我”的荣辱、面子、尊严绑定。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从一张桌子到一朵花,需要多少好心思?诗人以顶针的手法,一路发问,从桌子想到木头,从木头想到大树,从大树想到种子,从种子想到果实,从果实想到花朵,一丝一缕,都有关联。从花朵再往后问,难道没有了吗?还有的,但诗人不写了,他让答案停留在一朵花上。这首诗,也就像花一样,一瓣一瓣地,徐徐盛开了。
摘要:“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这是写给“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邓小岚老人的颁奖词。她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是“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的”。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999年退休后,她离开北京,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返乡路,回到阜平县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救助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空旷的一天无事发生”,这句话描述的大概并非真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闲暇。细想起来,自己距离这样的日子已太久远,读书的时候常有,刚工作那几年偶尔勉力为之,如今是愈发艰难了。人常追求“满”,追求“充实”,追求“拥有”。在鼓励勤奋发家的文化语境里,要是有人在街上四处晃悠不干正事,肯定是要被嫌弃的。
摘要:“读不懂世界的时候,读书。”逛书店不再是一些人的日常,但书店里一张张创意海报保留着对我们的持续唤醒。“认真读书就能找到被生活偷藏起来的糖果”“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海报里的精彩文案,引导我们探索“我们、读书和世界的关系”。人世纷繁,想要始终清醒地活着并不容易,好在我们可以阅读。关于阅读的魔力,英国作家毛姆有过精辟的论述“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摘要:“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如果知道这句话出自敦煌艺术馆,你会想到谁?大概会想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吧。她一生只做一件事,守护莫高窟60年。她把青春留在大漠,把毕生心血付与敦煌。实际上,樊锦诗只是万千敦煌守望者中的一颗星。有太多人的生命故事,与敦煌、与莫高窟交织在一起。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盏丝绸之路上照亮了千年文明交融的明灯,才得以长亮不熄。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留下来”三个字,是请求,也是希冀。不过,每一次的请求都被拒绝。一朵花,一只蜘蛛,一片叶子……在这请求面前纷纷沉默、出逃。自然之物虽然最为怡情,却无法“留下来”,保持不变。不变对于始终变化的万事万物来说,是困难的。然而,当“我”对爱说:留下来。每一个爱都回答,永远。在易朽的事物面前,“我”的爱和决心愈发坚固。这如何叫人不动容?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许多年前到一家非常有个性的公司应聘,被要求在简历中描述擅长的事,我写:我非常擅长爱人,我也曾“以爱成名”。的确,二十出头的年纪,浑身是劲儿,有用不完的力气,就像王小波那句广为流传的独白: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当生活还未真正展开,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前面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无穷的想象力。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人们白天劳作,夜晚沉睡。黑色的幕布笼罩着大地。夜色,沉寂又温柔。我总在想,我入睡之后的世界长什么样?是万籁俱寂,还是在某处暗流涌动,发生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常常为自己失去夜晚的时光而感叹不已,好像夜色是被人的睡眠浪费了。而月亮见证着这一切,它永恒地存在于黑夜,与夜晚绑定在一起,所以“月亮也是时间的囚徒”。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