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一脚往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臂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摘要:“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一脚往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臂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摘要:当下,核心素养取向的教学,怎样评价其实践效能呢?教育名家叶圣陶以“习惯”为核心,提出了一个衡量标准——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用当下流行的术语说,即“核心素养落地”的最重要依据是,学生在教学中习得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并不必再“故意费什么心”就能将之“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做人做事的行为上。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故意费心的行为,而学到了、掌握了、内化了、拥有了,一言以蔽之,形成了类似于“本能”那样“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的“习惯”了,就不必再故意费什么心了。反言之,如果未形成这样的“习惯”,就说明“素养”还没有“落地”。愿此文给大家带来有益启迪。
摘要:(一)修改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不会不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就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修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其实是意思;检查过后,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也是意思:
摘要: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上“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一问:使用的词都适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知道不适合的词怎样会到我们的文章里来。我们想到天,写了“天”字,想到汹涌的海洋,写下“汹涌的海洋”几个字,其间,所写与所想一致,绝不会有不适合的词闯入:但在整篇的文章里,情形并不全是这么简单。
摘要:照理说,凭着可见可知的事物说话、作文,只要你认得清楚、辩得明白,说来、写来该不会有错。所谓可见可知的事物,是已经存在的,或是已经发生的。好比一件物品摆在你面前,不用你自己创造出什么东西,可说、可写的全在它自己身上。虽说事物摆在面前,但是不一定就说得成、写得成。“事物”两字是总称,分开来成两项:一项是经历一段时间的“事”,一项是占据一块空间的“物”。
摘要:阅读时候的心情得自己调整,务须起劲,愉快。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喉舌绝不运动,只用目光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摘要:一、凡遇到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如果有信要写,有笔记要记,有可叙述的事情要叙述出来,有可说的情意要表达出来,就千万不要放过,必须准备动笔。动笔之前,又必须仔细考虑,这信该怎么写,这笔记该怎么记,这事情该怎么叙述,这情意该怎么表达,这信是不是正是你要写的,这笔记是不是正是你要记的,这文字是不是正叙述出你要叙述的事情,是不是正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情意。“考核”下来,若是正是的,就实用性来说,你便写成了适应需要的文字;就学习来说,你便增加了一次认真的历练。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