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老师认为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高考成绩拖总分后腿,恳求、哀求学生重视语文,苦口婆心,完全丧失学科自尊。一些理科教师语文能力并不强,靠带领学生多考苦练,应付考试和竞赛,在学校颇有地位,踌躇满志,他们给学生的榜样,则是“语文没学好照样能混”。部分语文教师眼见跪求无用,则装神弄鬼,索性把语文科考试渲染得深不可测,检测出题,“偏、难、怪”,逼使学生下功夫摸索现代文阅读的技巧,熟背作文模式,等等。现在,则有新的策略,夸大语文“挣分空间”,引诱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目的当然还是应试。
摘要:作文,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首先得有关注,关注了,才可能熟悉;熟悉了,还得有发现;发现的慧眼,则在于凡事多思。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要求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很多同学常觉得熟悉的生活往往千篇一律——生活已经够单调了,而应试语境下,学生的体验往往也缺乏个性。此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摘要:听说读写,都要靠“想”;善于“想”,才能形成能力。比如,人们在说什么,他们怎样说,他们试图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话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等等,都需要有个人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的言说会有很多不同。几个老人在闲聊。甲说:我一辈子就是个老百姓,但比很多人愉快。乙说:我收入没有他们高,可是对社会的贡献比他们大。丙说:人的心态要好,我知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健康就是福。
摘要:我当老师,最怕学生除了“学业”之外,对一切都不关心。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未必是褒扬,因为圣贤未必不关注人间,未必不关注民生,否则何以为圣贤?“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都会说,能不能做得到,能做到什么程度,差异则比较大。同在一个班,有同学专注学习的同时,也不忘社会,不忘世界。
摘要:一叶知秋的道理很浅显,小孩子都懂。“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古人早就知晓这样的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从细小的地方可以看出。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把握基本常识,我们也能通过日常小事或是细微事物,在作文中传递我们的认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生活,是作文的要义。同样是遇见一件事,有人深受触动,多有感慨,也有人漠然视之,无动于衷——这种区别反映在作文上就是:有的人感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人则认为“没有东西可写”。
摘要:很多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爱诗,不但读诗,也写诗。有些家长和老师谈起学生写诗,常不以为然,怕学生走火入魔;有的则认为“高考不考”,没必要写。是的,高考作文往往规定“诗歌除外”。如果学生就此不再爱诗,那么我会认为他们原本的梦和激情可能纯粹是因为无聊,一遇到“利”即烟消云散。中国曾是诗的国度,现在因为应试教学,只有诗歌的记忆,以及对这种记忆的考试,这与“育人”有什么关系呢?高考作文“不要写成诗歌”,是很无奈的选择,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