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的聚集,交通问题成为“城市病”的主要构成因素,而地铁凭借其高效、便捷、容量大等特点在城市交通工具中脱颖而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但随着地铁的发展,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地铁站公共空间导向识别与信息引导设计并不完善,在客流高峰期,人流移动速度快的情况下,基于地下环境的特殊性,乘客在很难判断方向时内心容易产生焦虑感。由于地下公共空间是封闭的运行环境,乘客长时间滞留而引起拥挤,不但会造成事故引发延误,还有可能导致整条线路的大面积拥堵,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铁站的导向标识设计应立足在人与空间环境互动的关系基础上,从乘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人性化的车站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
1.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为通用设计的概念和地下公共空间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郑州地铁1-2号线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置状况,选定分析对象。基于通用设计的5项评价标准,对日本东京、大板、福冈城市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进行案例调查,对引导标识系统案例进行适用性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方案。
1.3研究范围、
郑州是河南省会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起步相对较晚,而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基数大,地面交通空间十分拥挤,许多人选择乘坐地铁来提高出行效率。郑州地铁1-2号线是主干线,连接市中心的主要街区和重要节点,也是大众交通主要换乘点,靠近主要地标和大学城,车站利用度较高,从乘客角度来看,在地下空间导向标识问题上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定郑州地铁1-2号线为本研究的空间范围。
1.4导向标识系统研究现状
一方面是国外对于导向标识系统的研究,田中直人(2014)论述了通用标识设计的技术体系及实践验证[1]。菲利普•莫伊泽(2018)从用户体验入手,通过大量的理论、解析图和案例探究了如何做好标识设计和无障碍设计[2],同时对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导向标识设计研究,提出了改进策略与方法。宫崎桂(2019)从实践的层面对标识设计进行了探究[3]。这些研究说明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导向标识系统和通用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国内对于导向标识系统的研究,李民(2015)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大、中城市的导向标识设计方法体系[4],王淮梁等(2019)从国内外考察的大量优秀案例,探讨城市标识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建设应具备的条件[5]。纪媛媛(2020)以大型铁路客运站导向标识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旅客与导向标识交互行为模型[6]。唐晓勇等(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导向标识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布点设计策略包括:关注功能空间,关注流线组织和关注单条流线[7]。
2.相关概念
2.1地铁站
曾险峰(2017)地铁站指地铁系统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地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客流集散和列车停靠的场所,具有供乘客乘降、换乘的功能[8]。
2.2导向标识设计
标识的功能是将看得见的实物符号化并实现传递信息,由标识构成的生活环境成为“标识环境”[9]。标识通过现场环境、照片、视频的方式帮助寻路者构建寻路的图像信息。标识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版面、形态和设置位置[10]。标识三要素的通用设计在对各类人群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行为障碍者的特殊需求[11]。导向标识设计是系统、持续的利用各种元素和方法传达空间信息,根据空间的不同属性,空间信息的各种传达收到—图形、地图、字体、色彩都会被特别进行规划和组合,从而形成适合具体空间的信息体系[12]。由于地铁站属于地下空间结构相对复杂,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导向标识系统作为传达空间信息的载体,能有效地帮助乘客引导出行线路,是地铁空间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郑州地铁站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现状
郑州地铁1号线路于2013年开通试运营,使郑州成为中国内地第19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截至2020年11月,郑州地铁线网运营总量突破1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超过40%[13]。截至2022年2月,郑州地铁运营线路共7条。分别为:红色1号线、黄色2号线、橙色3号线、蓝色4号线、绿色5号线、紫色城郊线,共设车站153座,运营线路总长206.3公里[14]。
郑州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分布在整个车站,包括候车、站台、检票口和换乘通道,为了在地铁站公共空间有效的进行人流引导,设置了出入口导向标识、路线导向标识和一般导向标识。按导向标识的标识内容、位置和形状来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立柱式、吊顶式、壁挂式、落地式及综合导览图。
根据调查发现吊顶式方向引导标识、壁挂式辅助导向标识、综合导览图三种标识化程度高的导向标识在郑州地铁站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三种导向标识图和特点如。
通过前期对郑州地铁导向标识的实地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换乘空间环境大而标识设计不合理,导向标识识别性不强。换乘空间作为地铁站空间重要的过渡空间,起到转换人流方向的作用。然而换乘空间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人流的混乱,降低转换效率。其次,部分导向标识的内容传达不明确。根据在实地调查中对乘客的访谈中发现,反馈最多的是导向信息传达不明确的问题。另外,标识的通用设计在充分考虑对各类人群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行为障碍者的特殊需求不足。
4.评价标准的因子提取
根据通用设计7项原则[15]及地下公共空间特征因素[16]的进行评价因子提取。综合考虑两者的相互关系后,提取支持性、灵活性、可接近性、安全性、公平性、可用性、认知性、最小性、审美性、亲密感10个相关评价因素。
5.评价标准的选择
本文在地铁和公共设施导向标识系统的文献[17]研究基础上,根据提取的10个相关评价因素,将通用设计[18]相关原则[19]及地下公共空间特性因素中使用频率较高的3个以上的因素选定为本文的分析评价标准,分别是接近性、安全性、公平性、认知性、审美性5项原则。
6.基于通用设计评价标准的导向标识优化设计分析
6.1日本城市地铁通用设计现状
日本东京是亚洲地铁线路通车最早的城市[20]。相对我国城市地铁,日本地铁的导向标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更为突出,导视信息设置点更加密集、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导向链条更加完整[21]。本文通过对日本东京、大板、福冈地铁的现场调查,对导向标识的功能和通用设计应用进行分析,找到其导向标识设计的优势,以期对郑州地铁导向标识的优化设计研究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以此总结出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层面的改进方法。
6.2可接近性分析
由于位于地下的地铁站与地面隔绝,所以通往地面和地下的通道应考虑有效的认知和接近。大板地铁中央线在每个站区的出入口通过统一色彩标识设计,使乘客在远处也能很容易了解出入口的位置。同时,出入通道周围清除障碍物,使地铁标识清晰可见,这样确保了地面步行者和地铁出入者之间的路线重复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出行。
6.3安全性分析
能感受到心理安全的导向标识设计。密封的地下公共环境,乘客的安全感会受到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导向标识需要传递舒适的环境引导信息。大板地铁四桥线使用了适当大小和简单轻量导向设计,从而提高了乘客的视觉舒适感。
6.4 公平性分析
采用象形图作为辅助导向标识。针对多样化人群以平等提供信息为原则的导向标识设计必不可少。福冈地铁七隈线根据不同车站的特点采用了象形图作为辅助导向标识,适用于从地铁站出入口到候车厅、站台的各种标识系统。这些和站名相对应的象形图设计,使儿童、外国人、有智力障碍的使用者更容易在地下空间寻路。
6.5 认知性分析
为了能轻松有效识别导向标识信息,对必要信息功能的认知是标识信息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大板地铁御堂筋线在黄色背景下,使用黑色作为标识信息设计的补色,这种补色关系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在字体设计上,将导向标识大号字体设计,同时减少其他非必要信息,目的是为了突出认知必要信息。
6.6审美性分析
引导标识最小化设计。超出必要的过度信息在空间环境中对获取有效信息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人流拥挤的地铁站空间内,过度信息不仅会影响美观,还会造成乘客的视觉疲劳。福冈地铁箱崎线通过减少重复信息和最小化标识设计,在保持空间环境美观性的同时营造了舒适的环境。
7.总结
通过对东京、大板、福冈地铁的实地调查发现,接近性、安全性、公平性、认知性、审美性五个方面评价标准对郑州地铁构建安全、舒适的导向标识系统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导向标识系统在优化设计上应以不同使用人群为中心的通用设计为基础,在满足不同人群的共性需要时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考虑到特殊人群对导向标识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导向标识通用性的改进设计来实现设施功能的通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