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代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国内革命的进展情况来经历的过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井冈山时代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复苏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从火焰走向草原的最重要时期。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不仅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井冈山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分析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省召开。会上,中国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现了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集团发动了“4.12”、“7.15”等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但暴力革命惨遭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工人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动起义,但由于客观形势,决策失误屡屡发生。一切都以失败告终。1927年8月,长沙起义失败,中共被迫建设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的中心地带,四周是大片高山丘陵,山路崎岖。地理封锁导致经济发展极度落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成前,湘赣边境县城仍以小农经济和耕作者为主,原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完好,交流甚少.他们的内幕交易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井冈山时代,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派出大批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镇压”、“镇压”,还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酷残酷的经济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二、井冈山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对农民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教育开始,接着让农民群体深刻地明白自己所处社会地位阶层,明白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能发现自己在未来的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在对因为革命形势等种种因素导致的信心不足进行信念和鼓励教育,又因为他们从古至今都未有一个较集中的核心与组织,想要把他们集中调动起来,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切都准备好后就要开始向他们宣扬党的革命路线教育,让农民阶级知道自己在革命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应该要怎么做等。以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思想教育路线完成对农民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宣传
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前途、命运、阶级斗争的论述,与中国反殖民反封建的现实不谋而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实际,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是党的思想工作的第一步。一是直接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向农民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点和方法与青江山时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启迪农民。
(二)主体性教育
为恢复和重建井冈山时代党组织,扩大党员队伍,我党 从根据地各地培养了许多农民入党。农民和农民的自觉性很强,脑子里有很多“家庭主义”、“地方主义”、“个人主义”等非无产阶级的东西,但他们对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却知之甚少。另外,由于当时的中国农民长期处于统治状态,普遍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无能、守旧,给中国农民工的顺利推进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我们觉得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容易出错。”井冈山时代,党高度重视农民自立文化建设,让农民有机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体验当家作主。
(三)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井冈山时代,激烈频繁的战争和艰苦的斗争条件开始动摇了许多人的革命信念,他们提出了“与敌人战斗多久?”的问题。集体胜利与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这个目标,人们的思想就会分散,努力不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革命的不可能胜利。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坚定了党员、士兵和农民的革命信心。
(四)文化知识教育
井冈山时期,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很多人没有阅读的机会,大部分是文盲。文化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因此,在井冈山时代,开展广泛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农民习惯了无人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们普遍存在自私自利心理。有一些闭塞的地方崇尚个人主义,这极大地影响了革命整体任务的实现。井冈山时期困难的战争环境,需要农民群众坚强团结起来,发挥集体力量为革命目标战斗。让农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感受集体力量,感知集体温暖,逐步形成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井冈山后期由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越来越深,我党以及爱国人士开始宣扬放弃内战、一致对外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抗战思想理念,通过唤醒农民阶级的爱国民族意识,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争取与农民阶级一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井冈山革命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式
(一)井冈山革命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纵观井冈山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主自愿原则和基础性、针对性原则进行。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就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来说,农民教育应从理论 结合实际、从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升了 广大贫苦农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同时也为革命根据地 的建设提供了扎实的人民基础和精神支持。农民群众作为我 党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根据地生存资料的制造者,思想政 治教育理应把农民群众的生产与劳动活动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建设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既从各方面综合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 又能用科学的思想技术来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力发展。中 国共产党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创新性地运用在农民思想 政治教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我国特色的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道路。
2.坚持农民自主自愿原则
基于当时我国农民多为文盲半文盲,农民群众普遍学习度、认识度和主动性都不高的现实状况,我当认识到只有充分发动农民本身的学习自主性与自愿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对农民进行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的目标。根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单纯地向农民群体灌输知识是没有效果的,不但起不到教授知识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反作用,倡导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符合科学原理,因此党确定了农民自主自愿的教育原则,依据该原则实行的思想教育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数量大幅下降,进而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为后续的革命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3.基础性、针对性原则
井冈山时代,党提出了农民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和针对性并重的教育方针。他不仅注重对文盲、反文盲的思想文化教育,还注重扎根农村实际,从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技术教育入手。
(二)井冈山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早在192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十种教育方法,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因地制宜促进农民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1.鼓励启发式教学。毛泽东提出的十种教学法,把启发式教学法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农民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民和革命根据地的客观规律,从农民和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教学法、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
2.推进模范作风教育。它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榜样,他们可以从中学习,从而学习模仿。
不仅如此,日校和夜校是也是农民教育较为稳定的教育形式。旧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都是文盲,这成了党在井冈山时期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党成立了识字班,开展清除文盲运动,通过“俱乐部、读报团、墙报、戏剧”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农民,教育事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我党政权的巩固和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强大的群众根基。
四、井冈山时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贯穿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中的有益经验,并让其发挥出新的光芒,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井冈山时期就始终以人民自主自愿的原则去调动农民接受并学习新思想,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里就明确表明: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化我党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工作作风,取得真实的可推敲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成果。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事原则
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把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引入到井冈山时代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业成果转化为提高党的精神、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学、懂、信。”当我们胜利和繁荣时,用它来吹牛或不吹牛。它在逆境和逆境中不耐烦、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德律令高地。”
(三)重视教育的作用
井冈山时代党对农民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证明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历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代都很重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从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模式。农民真正需要和满足的教育,将激发群众接受教育的动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水平,促进脱贫攻坚的完成。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恒活力的源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井冈山时代党的领导人,充分展示了迎难而上、大胆开辟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农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文化日益复杂多样的今天,越来越要求我们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回答和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不断挑战自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和方法,适应新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