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吕思勉展陈提升大纲编写的过程中,发现了吕思勉先生的二篇佚文:一篇是《闲话钱庄》,署名诚之,刊于《武进新闻》1946年6月8日第4版,另一篇是《江苏经济文化发达的原因》,署名吕思勉,刊于《武宜青年》1946年第2期,未收录于李永圻、张耕华主编的《吕思勉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和《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也未记载。现将二文刊布于下,并稍作评述介绍,以供学界研究参考。
摘要: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初稿》于1959年提出写作提纲,1960年12月、1961年1月先后完成6册,从原始社会写到封建社会后期,作为“供内部讨论修改用”,分发给各历史学会、高校历史系相关学者征求意见。上海历史学界高度重视此事,多次组织专家座谈会,讨论《中国历史初稿》。这部书稿实际主事人尹达参加了1961年5月6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的座谈会,出席者有周谷城、李平心、沈以行、吴泽、谭其骧、杨宽、柴德庚、金兆梓、束世澂、刘大杰等17人,由周谷城主持。5月7日,继续召开《中国历史初稿》讨论会,参加者百余人,周予同主持。同日下午,李平心对书稿作了近6千字的发言,既肯定该书的独特意义,又指出其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2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胡逢祥教授主编的《李平心全集》未收此篇讲话记录稿,故由整理者拟题,刊布于此。
摘要:《庄子》为道家经典,魏晋以降为此书作注者,不计其数。清代朴学大兴,为《庄》书校勘补遗者不断涌现,蔚为大观,其中德清俞樾贡献尤大。俞氏著《庄子平议》三卷(收入《诸子平议》一书中),订正前人疏失缺漏,颇多创获,深为学林所重。(1)然而俞氏校勘《庄》书也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失误亦复不少。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年轻时即好读《庄子》,据其所著《庄子纂笺》“自序”回忆,他17岁时,“负笈金陵”,便开始搜集古今注《庄》之书加以研习,《读俞氏<庄子平议>》便是他早年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任教时因读俞樾校勘《庄》书而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全文共十五则,内心止于符、朝彻、外无正而不行、不可内于灵台、告之海、子綦六条写于1924年,其余九则成于1926年,全文1926年11月发表在无锡三师校刊《弘毅月刊》第2卷第3期上。文章既肯定俞氏校释《庄子》之成绩,又纠正其注《庄》之失误,尤以后者为重点。该文既为钱穆生前手定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册“清代编”所失收,又未见其去世后门下弟子编定的《钱宾四先生全集》所收录,也未见学界研究者所征引提及。今将这篇集外佚文重新标点、分段并略加注释,以供研究者参考。...
摘要:1951年6月13日,范文澜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理论教员训练班讲演“中国封建社会”,理论教员训练班将讲演整理成记录稿,装订成小册子,共14页,“印发供大家学习参考,此稿未经范文澜同志审阅,错误之处,由整理者负责”。据我有限的了解,这篇记录稿没有收录在《范文澜全集》,也没有被研究范文澜的论著所注意。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