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写的评语中,最常出现的是“写得不够生动”,或者是“如果能写得再具体一些就更好了”。什么叫生动?怎样才能写得具体又生动?我先举个例子,看看能不能够帮助大家寻求到一点儿门路。这个例子不宜过大,最好先从小的切口入手。比如说一个人嘴馋,如果仅仅说这个人特别馋、非常馋、馋得直流口水,一句话带过,即使用再多的副词或形容词,也只是表现出了程度上的馋、概念上的馋,显然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够生动。怎么才能让这种馋变得生动呢?
摘要:先学会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天很蓝”是一个陈述句,要想让这句话生动起来,我们一般会加一些形容词。最常见的是像水洗过一样蓝,或者蓝得像大海,都比只说“天很蓝”要好。但是,这样的形容,很常见,并不新鲜。台湾作家朱天心曾经在《古都》中这样写:“那时候的天空蓝多了,蓝得让人老念着那大海就在不远处,好想去。”看,其实她的意思和我们常见的“天蓝得像大海”,是一样的。
摘要:(1)庆隆大院不是院子,而是一条胡同。老北京给胡同起名字,有些就是这样怪。管胡同叫大院的有不少,比如花园大院、罗家大院等,不胜枚举。但是,现在许多这样的胡同已经不见踪影。(2)庆隆大院离我小时候住的粤东会馆很近。这条胡同很短,也不直,但中间的“膛儿”很大,像隆起的啤酒肚。这“啤酒肚”地带是一个宽敞的空场儿,西边有个浴池,东边是一面高墙。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到这里洗澡,我和同学也常到这个空场儿里踢球。
摘要:又到中秋节了,我不知道柴达木北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圆。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那时候,是一九六八年。那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那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石油工人。那时候,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