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回大地,田野开始复苏,野菜也鲜美起来了,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抹新绿。宋代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春菜》中,列出了一堆他爱吃的野菜,而荠菜被认为是其中的“上品”。不得不说,东坡先生是懂吃的。食荠可谓历史悠久。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可见早在那时这种“味甘美”的野菜已然是人们口中的下饭菜了。到了宋代,采食荠菜可谓是蔚然成风,荠菜的吃法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在宋代诗人留下的数量颇多的食荠诗中可见一斑。
摘要:在我们知晓的古代诗人中,有很多自幼家境贫寒。宋朝著名宰相、诗人吕蒙正,在高中状元之前,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住在破窑洞里,饥一顿饱一顿的。过年祭拜灶神的时候,当祭品的猪头没有且不说,甚至连纸钱都没有,只能以树叶替代。穷到这个份上,吕蒙正也没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还作打油诗自嘲:“一片树叶一缕烟,相送司命到九天。玉皇若问凡间事,蒙正乞贷猪头钱。”风趣幽默的背后,是其乐观、豁达的心态。
摘要:说起“拨浪鼓”,你应该听说过,看见过,甚至还玩过。拨浪鼓有一根鼓柄,用于手持,在鼓的两侧各有一根安装了一颗圆珠的绳子,左右甩动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听着这有节奏的声音,哭闹的孩子也会停下来,好奇地望着它。没错,拨浪鼓是一种玩具。可它又不只是玩具,在先秦时期,它竟是乐器中的“贵族”,并且在各种祭典、宫廷演奏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