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所有与人亲近的花卉中,玫瑰显得很另类:容貌秀丽,却茎刺缠身。曾经因研究一项课题,我引种了几十株玫瑰。在莳养这些玫瑰时,手不止一次被刺刺中流血。有那么一阵子,我甚至想,下一个课题就培育没有刺的玫瑰。接下来,在与玫瑰的相处中我想通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怎能强求玫瑰去掉它的刺呢?况且,这刺在人眼里是玫瑰的缺憾,玫瑰自己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摘要: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于1806年出生于英格兰。她是家中的长女,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她靠在家自学,熟练掌握了法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她热爱读书,喜欢文学创作,14岁时就在父亲的资助下出版了两部作品。然而,命运对她的青睐在她出书后的第二年戛然而止。她骑马时不慎坠落,脊椎受伤,下肢瘫痪。几年后,母亲突然离世,这让她的生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悲剧的蔓延并未结束。32岁那年,伊丽莎白在最喜欢的弟弟爱德华的陪同下,到英格兰西南部一个海滨城镇休养,结果弟弟不幸溺水身亡。
摘要:因为要写书评,收到出版商寄来的样书,是沈从文的书信和故事集。一边吃饭一边随手翻开一页,首先跳入眼帘的是这句话:“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心微微一震,似有感动。关于等待,有不少看过的片段、读过的文字、体验过的感受,络绎从思绪中掠过,虽然纷杂,却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明白一个人会来,尽管是在很久之后,但总会来的,所以愿意一直等下去,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焦急中带着甜蜜。我想,这只是带着希望和有明确答案的耐心罢了。
摘要: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件埃及的王后残缺头像,只有下巴和嘴唇。雕像残片由黄碧玉制成,表面极富光泽,类似瓷器釉面的效果,完全靠手工打磨而成。据推测,雕像可能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妻子,也有可能是阿肯那顿的王后纳芙蒂蒂或者王妃姬雅。因为过多的残缺,已经无法确认雕像主人的身份,但从剩余的面部器官的曲线,我们可以想象原作是多么精美。
摘要:闲读《老子》一书,喜欢其中的几则文字。“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使之得于善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些都是讲圣人善于救人、救物。在圣人眼里,并没有废人、废物。读后,我虽若有所悟,但仍半通不通。
摘要:塞北冬日的夜晚,星光黯淡,像是有雪要降临。寂静的灯光下,翻开《平凡的世界》,我原本静如止水的心田,无法抑制波澜迭起。什么样的感动,才能让一个人的心里掀起这样的波澜呢?似乎只有路遥和他的这部小说了。我出生时,路遥已着手准备写作《平凡的世界》。而当它真正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时,他已经去世。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勇气去触碰路遥用生命换来的这部作品。而在这个冬日盼雪的夜晚,我决定用心聆听一个人无法追回的青春往事。
摘要:他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思考这个时代的文明与喧嚣;他祈求回归自然,倡导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希望拥抱大地,诗意地栖居;他的哲学总是充满浪漫的人文色彩……他就是——马丁·海德格尔。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的生活;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又必须理解他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思想总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而思想一旦真正形成,又必然会参与构造他的生活。无论是从生活经历,还是从思想形成来讲,海德格尔终生都是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同时又是现代哲学的新路标。
摘要:从河南到甘肃,一程风雨一程秋,远到我不知道跨过了多少山水,只知道从朝露出发,到日暮才抵达。虽然相隔甚远,但“兰州拉面”这个词却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如今,无论哪个城市,兰州拉面的招牌都随处可见,仿佛有一种“你不过去,它就过来”的执着。我在兰州有很多朋友,他们总是纠正我,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像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换了衣裳,而我这个异乡人却要奔赴他的故乡。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