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过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这次翻开他的《食南之徒》,不用多读我就知道这也会是一本好读的小说。怎料,书还没看几分钟,我先吞了一大口口水。马伯庸喜欢用以小博大的方式写故事。其时代背景之实,断词造句之妙,情节之起伏跌宕,节奏设计之精密,自成一派。这些我是知道的,也早有预期,但《食南之徒》何止是好读,简直是“好吃”,比看到饭馆的菜单还要令人嘴馋。书好不好看还待确认,好吃这件事已先被味觉确认了。
摘要:我自认为是个睡眠很好的人。对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没有所谓的认床习惯,出差或旅游在陌生的酒店,仍可以一觉睡到天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想过失眠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连续两个夜晚的失眠。第一天失眠时,我以为这只是偶然现象。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那天晚上觉得不饿,于是没有吃晚饭,比如早上喝了杯咖啡。偶尔夜里睡不着,可能大家都有经历过,也不会往失眠的方向想。但第二天同样没有睡着,看着手机上的时间从晚上到午夜,从午夜到凌晨时,焦虑的情绪便如潮水一样蔓延上来。
摘要:明媚的日子越来越长,我把厚棉被和大衣收进柜子,翻出棉被单和轻薄的衣物,踏入春日。三十七号院后的小山上,冰冻了一整个冬天的山涧溪水开始流淌,妈妈带着我,在阳光温和的午后上山寻找槐花树与苜蓿菜。我们要在春天吃槐花饭与苜蓿菜饼,要邀请小院里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共享一场鲜嫩美味的春日午宴。为此,妈妈提前好几天准备,我也早早开始期待,还去学校门口的便利店买气球与彩带,把房间装饰得漂亮又梦幻,等待周末的到来。
摘要:总有一些时候,会莫名地产生不甘心的情绪,也会对那些心有不甘的人生发怜惜。比如,1980年,由于时局变化,美国拒绝派遣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奥运会,那些为之付出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运动员不得不与摘金夺银的机会擦肩而过,去等待下一个四年。有些运动员仍保持着好的运动状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圆梦,但也有很多运动员在这四年中遭遇伤病或意外,要么状态大跌,要么失去了登上竞技场的机会。
摘要:第一次见到那只小狗时,我才七岁。在外婆家过暑假的我因为害怕草丛田地里的虫蚁,加上不会讲老家的方言,所以常常一个人坐在小院里发呆。当时,我坐在院里敲核桃,小狗浑身沾满脏兮兮的泥水,从虚掩的院门外飞奔进来,吓得我差点翻倒在地。邻居家的小宇姐姐跟着冲进来,呵斥道:“雪球,回来,不许扑人!”小狗听话地转过头,甩甩湿漉漉的毛,咧开嘴摇尾巴。
摘要:与《天鹿》相遇是在一个风平浪静、心平气和的日子里。这是一本童话,作者是日本的安房直子,其故事简洁,角色鲜明。初读时,有一种熟悉感,总觉得它跟其他的童话有众多的相似之处;细品时,便有了别样的感动与感悟。故事讲的是一个猎鹿高手,在秋天的夜晚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鹿。鹿说:“放我过去吧,我会重重地酬谢你的。”当他应允时,这场冒险之旅就开始了。他骑着鹿飞跃山梁,去鹿集市给待嫁的女儿买稀世珍宝。这段关于鹿和鹿集市的经历也吸引了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相继踏上寻找珍宝的旅程,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
摘要:天变得很快,一场雨说来就来。妈妈说,这雨大概要下一整夜,她给我裹上外套,然后一边打伞一边牵着我穿过被雨声充斥的小镇,走过灰蒙蒙的戈壁滩,去接爸爸下班。等我们走到时,爸爸还未出来,我站在单位门口的房檐下,借着玻璃窗内暖黄色的光,观察荒地里沙枣树上盛开的花。那段时间,学校里的老师刚刚教我们认识各类植物,她拿出彩色卡片,在讲台上介绍:“沙枣花,生长在沙地,耐旱、耐寒,花期长,气味浓,越贫瘠的地方开得越旺盛。”我看着雨水打在一簇簇黄色的小花上,灯光一照,花瓣上满是亮莹莹的细碎的光。
摘要:你对自己好奇吗?这份好奇里是否包含对身体的好奇?我对世界有很多好奇,尤其不敢相信我的灵魂盛放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容器中,神奇到我不能忽略它的精密和协调。但这份好奇有时强烈到令人孤独,直到我遇到《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它的书名非常吸引我,其中意象的对比,如色彩美学中的撞色,激烈又奇妙。在浑然天成和人工锻造之间,小小的身体暗喻着宏大的宇宙,星星竟能藏匿其中。书名充满了美与奇幻,但书中的内容却非虚构,而是指向我们人类真切的身体和真切的感受。
摘要:二十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周庄。临行前没做任何攻略,我只想在陌生的古镇里走一走,不带任何目的。路把我带到哪里,我就往哪里去。那天天色暗沉,灰蒙蒙的雾气薄薄地笼罩在天上。从酒店往周庄走时是傍晚,却看不到黄昏,茫茫的,都是冷色调。和暖的颜色在周庄的中心出现,明明不是法定节假日,长街里游客仍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店主间交流,用的是本地话。周庄的语言是一套自有的体系,怎么对它进行改造也无法接近普通话。纵使被商业化到了这样的程度,外地人打开的仍只是第一道大门。内里的庭院深深,三五日是看不真切的。
摘要:阳光太好的时候,我会觉得一切都像一场梦。走上站台,我要等的那辆火车还没有来。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戴着小黄帽排队候车,我路过他们,走到站台尽头安静的角落,计划着这次旅行的行程。不一会儿,汽笛声响起,我终于拖着行李箱坐上了火车。领队的老师虽然在努力组织纪律,但孩子们因为难得的集体出游而格外兴奋,车厢里闹哄哄的。我戴上耳机听歌,拿起手机时看到朋友发来消息:“到时我会去站台等你,早上还特意买了你最爱的紫风铃。”
摘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完了,激荡在阿尔吉侬和查理·高登生命里的浪在故事结尾处戛然而止,可那澎湃的水汽仍氤氲在我的眼底。现在,让我们回到引言,再次阅读这段引自《理想国》的话:“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进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直到此刻,我才明白那灵魂的光明和黑暗指的是什么,也明白了弥漫在我眼底的水汽正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
摘要:天气冷得很突然,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穿过围巾,把我的耳朵吹得冰凉。傍晚时分,街边只剩一些来不及收摊的小贩。“姑娘,来杯冰糖雪梨吧”,一个老奶奶叫住了我,我停下脚步,被那锅冒着热气的雪梨汤散发出的清甜味道吸引,于是买了一杯捧着暖手。雪梨汤的味道久违而温暖,令人感到幸福。几天后,因为吸了些凉气,我的慢性咽炎又犯了,开始不断地咳嗽,去药店买了止咳药与糖浆,喝下之后却都没有太大效果。
摘要:最近我养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在等电梯、等饭或蹲在路边发呆的几分钟空隙里,打开售卖音乐演出票的应用软件,按照“最近上新”排序,开始看最近又有哪些乐队来北京演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又总有些突发事务需要加班处理,所以哪怕遇到喜欢的演出也不敢提前买票。于是,究竟最后买上哪支乐队的票,变成了一件天注定的事情,纯靠缘分。难得有机会看上一次,便有了格外特殊的意义。
摘要:有一天我在家里找一本年代久远的书,意外翻到了几本陈旧的本子。我将本子翻开,钢笔留下的字迹让我陌生。那是我的日程本,上面记着日期和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当然,更多的还是我的闲言絮语。这些闲言絮语成了日程本里最鲜活的部分。我记了老师的语录,记了当天有趣的事,还记了和朋友的谈天说地。少年时代,笔头还真是勤快,可能因为情绪没有太多别的出口,什么都要往这个本子上写,这倒也留下了赖以追忆的凭证。这十年来许多情感的变迁,因为没有及时记录,心里的痕迹越来越淡,渐渐地,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