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自认为是个睡眠很好的人。对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没有所谓的认床习惯,出差或旅游在陌生的酒店,仍可以一觉睡到天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想过失眠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连续两个夜晚的失眠。第一天失眠时,我以为这只是偶然现象。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那天晚上觉得不饿,于是没有吃晚饭,比如早上喝了杯咖啡。偶尔夜里睡不着,可能大家都有经历过,也不会往失眠的方向想。但第二天同样没有睡着,看着手机上的时间从晚上到午夜,从午夜到凌晨时,焦虑的情绪便如潮水一样蔓延上来。
摘要:总有一些时候,会莫名地产生不甘心的情绪,也会对那些心有不甘的人生发怜惜。比如,1980年,由于时局变化,美国拒绝派遣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奥运会,那些为之付出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运动员不得不与摘金夺银的机会擦肩而过,去等待下一个四年。有些运动员仍保持着好的运动状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圆梦,但也有很多运动员在这四年中遭遇伤病或意外,要么状态大跌,要么失去了登上竞技场的机会。
摘要:二十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周庄。临行前没做任何攻略,我只想在陌生的古镇里走一走,不带任何目的。路把我带到哪里,我就往哪里去。那天天色暗沉,灰蒙蒙的雾气薄薄地笼罩在天上。从酒店往周庄走时是傍晚,却看不到黄昏,茫茫的,都是冷色调。和暖的颜色在周庄的中心出现,明明不是法定节假日,长街里游客仍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店主间交流,用的是本地话。周庄的语言是一套自有的体系,怎么对它进行改造也无法接近普通话。纵使被商业化到了这样的程度,外地人打开的仍只是第一道大门。内里的庭院深深,三五日是看不真切的。
摘要:最近我养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在等电梯、等饭或蹲在路边发呆的几分钟空隙里,打开售卖音乐演出票的应用软件,按照“最近上新”排序,开始看最近又有哪些乐队来北京演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又总有些突发事务需要加班处理,所以哪怕遇到喜欢的演出也不敢提前买票。于是,究竟最后买上哪支乐队的票,变成了一件天注定的事情,纯靠缘分。难得有机会看上一次,便有了格外特殊的意义。
摘要:有一天我在家里找一本年代久远的书,意外翻到了几本陈旧的本子。我将本子翻开,钢笔留下的字迹让我陌生。那是我的日程本,上面记着日期和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当然,更多的还是我的闲言絮语。这些闲言絮语成了日程本里最鲜活的部分。我记了老师的语录,记了当天有趣的事,还记了和朋友的谈天说地。少年时代,笔头还真是勤快,可能因为情绪没有太多别的出口,什么都要往这个本子上写,这倒也留下了赖以追忆的凭证。这十年来许多情感的变迁,因为没有及时记录,心里的痕迹越来越淡,渐渐地,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摘要:最近天气诡异。从傍晚到凌晨这段光景里,不确定的某个时刻,会突然间电闪雷鸣,紧接着便是什么雨伞雨衣都不顶用的瓢泼大雨。连续加班数日的我终于找了个空隙,参加文联的话剧放映活动。结束后到住处附近的地铁站,已经是夜里十点半,我找了家麦当劳,想随便吃些东西垫垫肚子,没想到刷手机时突然弹出很快又有大雨来的消息。店员去外面看了看,回来后提醒我,打雷了,快点回去吧。于是这短暂的闲心不幸泡汤,我狼吞虎咽般吃掉剩下的汉堡,将来不及吃的大半包薯条和番茄酱往纸袋里草草一装,一手纸袋一手可乐就往外冲,和大风撞了个满怀。
摘要:每天上班的路上,和许多乘客一样,我都会打开社交平台,刷一刷最新的热榜和动态。我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问题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将之归罪于原生家庭。问过身边的几位朋友,我发现这似乎不是我单方面的错觉。我离开校园生活的时间不长,也曾在念大学的时候利用空闲到中学教过两年课,和老师、学生,打过不少交道。我无法违心地否认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是习惯上的,或许又是人格上的。
摘要:工作后还要遭受考试的折磨,这种人想来不算很多,很不幸,我就是其中一个。本来去年就该考的,延期了几次,勤勤恳恳地准备到最后一天,忽然接到通知,考试取消了,这也算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吧。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年虽然考试的时间没有变动,人却自然而然地到了“衰”的阶段,没了第一年的劲头,也没法全身心投入备考中,临考前夜更是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