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放下《中国文脉》,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不乐意看书,生无可恋地把四大名著少儿版堆进床底角落,而现在,这类学术气质比较浓厚的书,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我突然就乐了,于是想说一说这个转变的过程,说一说语文。我所说的“语文”不单指需要考试的语文学科,也指读书、写作等,比较符合所谓大语文的概念。我和语文认识得早。在我边跳台阶边背九九乘法口诀和用不熟练的语言在课堂上问同学“What's your name”之前,它就和“鹅,鹅,
摘要:说到“读什么”,毫无疑问是要读经典。不过,经典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所包甚广,涵盖古今中外。从体量来说,有的是大部头,有的篇幅短小;从内容上来说,有的复杂晦涩,有的简单易懂。对于多数初中生而言,阅读能力的准专业化训练才刚刚开始,尚不具备深度阅读的能力,我倒是不建议大家一开始就啃难懂的、复杂的大部头。阅读能力的滞后性,会导致看不懂结构关系,理解不到字句、文章、事件的多重意思。很多学生读大部头作品,越往后读越迷糊,边读边忘,看到后面,不懂得前面的铺垫、呼应、暗写等,最终读不下去。不能理解的阅读,是无效阅读,做的是无用功。
摘要:“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请问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解析:病人正要进化验科,护士说:“非本科人员禁止入内。”病人怒问:“我就验个血,凭啥要本科文凭?”两人的矛盾缘于“本科”二字的歧义:护士说的是“本科室”,病人则理解成了学历。其实,我们的语言习惯里有大量的歧义词、歧义句,挺让人崩溃的。比如题干中的“多少”,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表数量;也可视为一个短语,意思是“多么少”。因此,“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时表示尽可能地多穿,夏天时则是尽可能地少穿。
摘要:面对求安慰求治愈的高三学生,我不太喜欢讲自己的奋战史,因为每每想到高三都会有种恶寒的感觉。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一时心血来潮,翻旧物时看到了高中毕业照,我不禁莞尔:该淡忘的早已淡忘,该释怀的早已释怀。还记得那年儿童节,我问同桌:你对庆祝六一有何感想?她从题海里探出头来,淡淡回了句:以乐景衬哀情吗?也还记得,在给朋友的信里写:要珍惜这段光亮太少晦暗太多的日子,仿佛有无穷动力支撑着自己。
摘要:人间的董永很孝顺,天帝让一个仙女嫁给他。众仙女为这个仙女送行,纷纷嘱咐她:“如果还有行孝的人,千万要捎个信回来。”请结合一名著,提炼这则笑话的寓意。解析:这是一则流传千古的老笑话,《笑林广记》也有辑录。董永就是东汉那个卖身葬父的大孝子,“董永孝贤”是“二十四孝”之一。至于天帝命一仙女嫁之这事儿,当然是无中生有。不过读了这则笑话,我们不能只是哈哈一笑,或是发出“仙宫当真是寂寞无比”之类的感叹,这太肤浅了。这则笑话其实更像是一个寓言。
摘要:葫芦娃是动画片《葫芦兄弟》中的主角,每一个都本领超群,为救亲人前赴后继,与妖精们战斗,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请依据你所了解的信息,合理推测葫芦娃可能生活的地方。解析:这是一道地理题,但其实很锻炼语文思维。根据茅草屋,可推出动画片中的爷爷住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山洞有很多的钟乳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动画片中还先后出现了蛇、蝎子、穿山甲等,可见此地物种丰富,属湿热气候;再结合那些石林,可以大致锁定云贵一带。所以,葫芦娃大概率是云南人。
摘要:作为一名写作者,经常会被问道:最近写什么?在读什么书?起初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很认真地回答。可我又是不善言辞的人,说着说着就磕巴起来。其实,人家不过是以这种方式打招呼,就像村里人见面会问“吃饭了吗”,是一种客套,若我的回答过于详尽,倒让人家尴尬。如今再遇到有人问,我会说,写写小东西,翻翻旧书。这样回答就简单多了,和“吃过了”一样简单,也不算敷衍。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