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论语》,有一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所描述的理想,究竟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儒道之间,原本理念悬殊,在曾皙身上怎么就分辨不清了呢?笔者以为,对儒道的理解有些肤浅是一个原因,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阅读方法上。有人教条主义地“知人论世”,在阅读文本时又夸大所谓的“证据”,却不能体察入微,浪费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又不能在更开阔的阅读空间中做到融会贯通。笔者不敢自视高明,努力克服怠惰和草率,多方寻找线索,相互佐证,尽力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面对的是一段公案,写作本文时,笔者除了如实呈现研究过程,特别注重在破立之间确保逻辑的严密。当然,鄙陋难免,还请方家指正。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