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评价与学业负担之间具有深层内在关联:评价理念通过外塑教育环境影响学业负担的产生,评价行为通过改变教学效能与学习效能调节学业负担的生成,评价结果通过调控反馈的有效性定位学业负担的水平。这意味着,推进学业负担的有效治理需要发挥好教学评价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教学评价的异化甚至扭曲不仅没能发挥对学业负担治理的积极作用,反而助推学业负担的逆向发展。细究起来,主要是主知导向的评价理念消解个体主体性、僵化的评价行为忽略个体能动性和同质化的评价结果忽视个体差异性所致。鉴于此,激活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之于学业负担治理的功效,关键是要探索并开启教学评价的深度变革。具体而言,可在智慧取向的评价理念转向、“对话—理解”的评价范式转型和差异化的评价反馈深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最终释放教学评价的学业负担治理效能。
摘要:学业负担问题由来已久,如何推进其治理深化,需要在理性检视中找原因、寻路子。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业负担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发现存在解释力不强、弹性不足和整合性不够等问题,由此提出学业负担治理政策从朦胧到精准、从管理到治理和从单一到体系化的未来走向。当然,有效治理学业负担还应深度剖析学业负担的复杂内涵,要看到学业负担背后的社会因素,要辩证看待学校教育给学习者所带来的学业负担,要关注学生在家庭场域下的学业负担感知。也就是说,治理学业负担必须坚持校内校外两手抓。从校内来讲,可以主张推动强效学习,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与学习体验,为学业负担治理提供教学路径。从校外来讲,一方面要通过入口关、运行关和质量关的严格把控,坚持校外培训治理的刚性标准;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培训舆论、大力引导培训方向和有效疏导培训力量,发挥柔性方略之于校外培训治理的张力价值。此外,“双减”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诉求,要在把握精简性、层次性、弹性化和个性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集体研修、贯通学科壁垒、运用智能技术和强化学生参与等方式优化作业设计。总之,新时代推进学业负担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以政策优化为牵引,在学业负担内涵的重新研判中,找寻教学、校外培训和作业等一体化治理的新路。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