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课后反思”的写作
费岭峰
如今,要求教师在课后撰写“课后反思”,已经成为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内容之一。但实践表明,形式化的反思,不仅对促进专业成长没有助力,从某种意义来讲,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唯有写高质量“课后反思”,才会对专业成长有促进作用。有主题的系列化“思”。许多教师的课后反思,每天记录的点都是不同的。这样的反思容易碎片化,最后就成了“为记而记”的文字。教师若能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反思,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减负”文件出台后,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内练习作业的效度分析”这一主题作为一学年的课后反思点,可以反思课堂练习的材料选择,也可以反思习题间的逻辑结构、水平层次,还可以反思练习结果的交流反馈过程等等。一学年后,因为聚焦的问题点相对集中,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深入;有了丰富的材料积累,也更容易找到规律性的方法策略,形成相应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