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对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评价。纵观柳永的一生,所谓词坛的自我成就,是他身在市井,而心有江河;所谓仕途的坎坷追逐,是他浮沉江河,而没于市井。柳永年少时便出走家乡,浪迹几十年,可谓把市井看遍,把江河看透。个中的荣耀与无奈,漫长的足迹与心迹,在他二百余首词中可以一一窥见到。他笔下的市井世界,是“众俗皆成笔下情”。
摘要:喜欢一个人游走于幽静的小路,找一个偏僻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上,远远地看那些行色匆匆的身影,在一瞬间掠过,遁去。想一些不可期的相遇,然后从容地面对不经意的别离。1对于拥挤的人群,我总有一种畏惧感。犹记儿时,遇到陌生人,我常躲在祖母身后,祖母总是笑着护着我。有一次,我在学校受了欺负,偷偷跑回家,祖母一直追问出什么事了。我捂着脱臼的手腕,低着头不说话,急得祖母要拉着我去学校理论。没办法,我只得说不小心伤了手。
摘要:小时候,一个同学家开小卖店,她家卖的零食种类丰富。因为她父母宠着她,她爱吃什么,就上什么货。课间,我们玩着玩着,就看见她从兜里掏出糖果,剥去外皮扔进嘴里。这一套动作她做得自然而然,不耽误玩,我们却总在那呆看。我是在她吃的时候认识了各种糖果,并对各种糖果产生了好奇。一种奶糖的外皮上画着猴子,到底有多少种呢?汽水糖里真的是汽水吗?
摘要:“你今晚在学校不?我一会过来。”这是这部老年机收到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刘舒俊发给我的。我回了一个“在”字。过了几十分钟,我就抛下所有复习资料,跟他和曾老师,还有一群同学,坐在了操场的草坪上,谈天说地,回顾一天的考试,也接受曾老师的安抚。为什么会有这部老年机呢?大概是到了高中“不忍心”使用智能手机,又有交流需要,于是来自“上个时代”的设备就这样到了青年人手中。
摘要:我高中的军训基地有一点好处,就是吃饭能无限“续碗”。食堂阿姨打饭时笑成包子上的十八个褶,仿佛深知自身背负着灌溉祖国花朵的神圣使命,也就两三天,哪些“花朵”爱吃什么菜,哪些“花朵”对花生、鸡蛋过敏,哪些吃得少,哪些要多给,阿姨了如指掌。戴薰就是阿姨了然的“指掌”之一。戴薰排在我前面打饭,她递进餐碟,眨眼的工夫,递出的餐碟“群山”起伏。
摘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初次与青花瓷相遇,是在悠扬的《青花瓷》旋律之中。自此,一颗渴望与青花瓷邂逅的种子,便在心底悄然种下,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萌芽,直至多年后破土而出。景德镇是青花瓷的故乡,我怀着对它的无比向往,匆匆踏上了这片土地,只为收集更多有关它的故事。“若想认识一个人,必得了解他的过去。”人是如此,瓷器亦是如此。
摘要: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同学,高考后又一同被北大录取,继续在燕园做同学,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来自常德芷兰中学的宋婕、易晖翔、徐世安三位同学,不仅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还印证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观。晨光驱散夜色,在每一个没有雨的清晨,三人持续着几乎未曾缺席的晨跑;月色透过窗棂,在堆满试卷与书本的课桌上,三人记录下每一次灵感的火花。学习之外,他们一起讨论数独拼图,
摘要:路过学校走廊时嗅见海棠花香,不浓,但也很诧异竟然有。花香浅浅淡淡,飘忽在空气里,像一场幻梦,凑近围栏才闻得更清晰。味道是记忆。在我过去十几年的岁月里,有过无数次的花香、无数场的幻梦,恰似老屋午后敞开的大门,微风穿堂而过。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抵如此。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