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幼时的温暖和不再年幼后的渴望,编织一段娓娓的记忆,如风留在云上的诗,诗里有动人的平仄。◆总有人说我是个孤僻的孩子。我想反驳,告诉他们我已经不是孩子。可反驳有什么用呢?反正没有人在听我说话。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刚住进宿舍的时候,我觉得这种经历很新奇,毕竟过去的15年里我从没离开家独自在外过夜。老旧的筒子楼,墙壁斑驳。窗台上的绿漆快掉光了,裸露出一块块惨白的墙皮,可怜兮兮的。有伸出窗外的铁架,锈得不成样子,可我还是需要它们,尽管不确定那些铁锈会不会掉落在我刚洗好的衣服上。
摘要:虽然相识或有十余年,但我并不了解鲜支,只知道她学医、写作、爱猫。当然,她终究还是有些特别。比如说自上学时写文章,到现在已工作多年,她几乎只给《中学生百科》投稿;比如说取“鲜支”这一笔名,仅仅是因为觉得这两个字站在一块有意思,没有含义,更没有故事;又比如说,她笔下尽是悲剧,让人读了感觉沉重、难过、压抑,甚至是窒息。
摘要:上课讲了胡适的《追悼志摩》,回到办公室,随手翻了翻《傅斯年文集》,看到他24岁时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心头一动,大意是“句句有着落,思想有边际”,说得太好了,正好可以用来评价、定位胡适的这篇文章。1931年,徐志摩因为飞机失事离开人世。老大哥胡适情难自禁,真情回忆徐志摩一生之行止,写下《追悼志摩》。这是一篇悼文,也是一篇作家评论。
摘要:那年去苏州,在一处园林中,遇见大片灿若云霞的蜀葵花。一株株蜀葵茎高丈余,花朵硕大而艳丽,寂寂地开在湖畔山石边。蜀葵花的茎秆秀颀挺拔,又带着几分遒劲刚健;一蓬蓬的花朵沿着枝干向上,繁盛如花瀑一般,迎着阳光恣意绽放。那一瞬间,我又想起了海岛时光。在我童年居住过的海岛上,山野溪畔,篱旁路边,窗前屋后,到处种植有蜀葵。它们随性生长,又泼实耐活,并无春花的娇柔妩媚之态,反而携着一股山野清新之气。蜀葵花名最早见于《尔雅》,被称为“菺”和“戎葵”,后来民间依其开花习性,又给它起了许多俗名:一丈红、梅雨葵、端午锦、步步高等。
摘要:她斜倚在车的后座上,眼睛微眯,嘴角翘起,若笑未笑。和暖的阳光越过车窗,洒落在花瓣般柔滑光洁的脸庞。她从书包里掏出随身听,轻晃着身子听起歌来,仍是那首《时光笔墨》,边听边跟着低声哼唱:“一念成执着,沧海变荒漠,轮回中,我像飞鸟经过……”歌声清凉如水,荡漾着,溢满车内。
摘要:在时间的维度上,一切皆有周期,一切皆有尽头。怀孕有尽头。孩子待在母腹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前后不过280天左右。不管怀得多辛苦,怀得多不情愿,熬过那段勤劳勇敢的、吃喝玩乐的、艰苦卓绝的妊娠时光,被反复歌颂的母亲就“一身轻”了。青春有尽头。许多年前,你有清澈的双眼,跑起来像春天的闪电,想看遍这世界,去最遥远的远方。当青春走到尽头,你会想念当初的那个自己吗?没有人永远17岁,但永远有人17岁。青春因短暂而永恒,因无知而无畏,也因不可重来而令人心颤。
摘要: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很重视那些有想法的学生。虽然他们不太在意成绩,经常处在“中不溜”,但他们能积极地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只是通过独立思考,能先于一般人发现问题。课堂上,他们推动交流与讨论,从而带动一群人进入思考的妙境。会思考的学生,也许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许从没参加过学科竞赛,也许没当过班干部……很可能他们志不在此。他们有比学科考试更有价值的问题要思考。他们看重的是问题——我的问题,与未来有关的问题。
摘要:转眼间,我在《中学生百科》的写作专栏已陪伴大家好些年。一篇篇或许你我都熟悉的文章,我依然记得它们的模样,甚至记得是生发于怎样的灵感。而今,它们如星光汇聚在了《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里。从早几年开始,我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教授阅读写作课。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去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了个遍。上阅读写作课,对于我来说其实不算难。我从中学起就喜欢写作,工作之后开始稳定发表文章,散文随笔、青春故事、书评影评,各种风格和题材都试过。发表作品的报刊也是五花八门,有时政类刊物,有时尚刊物和纯文学刊物,也有诸如《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这样的大报。
摘要:1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见到了20年前的友人卫八。他们年轻时一同饱览大唐河山,谈理想,论人生,许下壮志。跨越漫漫岁月长河,两人居然重逢了,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关于这一次相逢,杜甫写了一首诗《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摘要:不论是练习像猫一样慵懒地晒太阳,还是在学习工作之余尝试“虚度”时光,其中都没有教导大家“躺平”的用意,只是想让被现实洪流裹挟着踉跄前行的每个人辨出生命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意义”,而是“意义感”,即“觉得生活有意义”。当我们悲观地发现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分地苛求所谓的意义而不得,又或者因为不满于现状却又无力改变,于是被生活的平庸感、无助感、囚禁感和宿命感纠缠不休。想要挣脱它们的围困,需要我们有更多超越逆境的能力。
摘要:当大家读到这期杂志时,暑假将至。可多数人盼望的,不过是短暂的放松,因为“假期学习不打烊”。所有人都在抱怨太“卷”,所有人又都不由自主地在“卷”,好像一停下就会万劫不复。我们被告知要力争上游,却忘了人生本应该是泛舟江上。我们做不到像作家马德一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因为这些没有意义。但是,猫做得到。之于现代人,猫本身就是哲学。当我们需要从一只猫身上获得启发,大概也意味着我们可能活得不如一只猫。毕竟,猫晒太阳的时候,不会苦苦追问晒太阳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摘要:李元胜有首深得人心的诗,题为《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诗中的“你”,是诗人对无休止地忙碌着的每个人的诚挚邀约,也是对“无用之用”和“无意义的意义”的深情呼唤。可是,一直在和时间较劲的我们,真的能够接受“虚度”吗?周围的人都在忙着学习、工作,忙着升级各类技能包,我们又怎么可以停滞或逆行?生活仿如一张大圆桌,窗外云淡风轻,而我们围桌而坐,用二倍速谈计划、谈目标、谈成功、谈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成为万事万物的结合体,独独忘了自己是鲜活的生命,应该体验生命本身的欢愉与惊喜。
摘要:心灵留白处,留一处给诗。父母们倘若读到《论孩子》这首诗,定会觉得扎心。有许多话描述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纠缠的爱,如“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所以我们常看到父母会帮孩子择业择偶,买车买房。这种爱过了头,就变成了控制,控制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等。还有另外一种控制,即父母将人生的遗憾投射给孩子,希望他们来完成属于自己的“未竟之事”。在许多父母眼中,孩子的人生与“我”的人生本为一体,孩子的荣辱与“我”的荣辱、面子、尊严绑定。
摘要:在狭小的楼梯转角处,有那么一盏残灯,它所照亮的那一方小小的角落,在某个瞬间被赋予了“一切”的沉重含义,而周围被称为“其他”的所有,都未被时光定格。彼时似乎是在读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透过被桔梗花染蓝的手指搭成的小窗户,可以望见旧日视若珍宝的人和事。真好!我低声惊叹。可是,我从未遇见蓝色的桔梗花田,亦从未遇见雪白的小狐狸。你当初没有唱完的那半支残歌,已经长成了一片森林,而不识路的我偏偏误打误撞地闯了进去。
摘要:Part1电影:《头脑特工队》小女孩莱莉出生在一个虽然平凡,但充满爱意的家庭,可搬家后,她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新的学校让人陌生,新的居所破旧逼仄,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在现实中产生了落差。如果仅仅看莱莉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部很普通的动画电影。然而,动画公司皮克斯向来不缺乏创意。在环境改变的背景下,莱莉的情绪经历了快乐、悲伤、厌恶、愤怒和害怕等多种变化。动画将这些情绪拟人化,它们与莱莉共同构成了电影的主人公,且它们的表现与莱莉的种种行为相互呼应。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