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环境中。虽然周围的大人们会在必要时冠冕堂皇地教导我“人人平等”,但他们平日的所作所为,还是赤裸裸地向我传递了这样的观念:人分三六九等,职业分高低贵贱。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即便收入不高、枯燥乏味,出去跟别人讲起来,也会脸上有光;公职人员相当好,医生、律师也不错,能做大学教授或者科学家那就更高人一等了;扫大街的不好,
摘要:重庆古圣寺外的荷花开了又谢,深秋时节,已是一池残荷。我不是第一次来古寺了,但每一次来,内心总会生发不同的感触。古圣寺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行知遗风仍在。这座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还有一个名字——育才学校旧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这里办过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抒写了一首首保家卫国的英雄壮歌。可在硝烟还未波及的后方,老百姓还要生活,孩子们还在成长,他们的教育何以为继?
摘要:我羡慕那些青春活泼的女孩,她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她们在温柔和关怀中长大,单纯、善良、快乐,偶有愁绪,也无伤大雅。而另一种一眼看上去就不那么快乐的女孩,却让我想靠近、交谈,并与之亲密。坦白说,我对这样的女孩没有抗拒力,就像我不能离开我自己。这样的女孩一定经历过许多的冷漠、脆弱,一定也曾试图期待些什么,结果却是灰暗愈加沉重。她不得不放弃交流,索性水波不兴地生活,不再允许自己对外界和他人抱太多期待。只要一眼,你就能看到她周身满满的孤寂。
摘要:面对求安慰求治愈的高三学生,我不太喜欢讲自己的奋战史,因为每每想到高三都会有种恶寒的感觉。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一时心血来潮,翻旧物时看到了高中毕业照,我不禁莞尔:该淡忘的早已淡忘,该释怀的早已释怀。还记得那年儿童节,我问同桌:你对庆祝六一有何感想?她从题海里探出头来,淡淡回了句:以乐景衬哀情吗?也还记得,在给朋友的信里写:要珍惜这段光亮太少晦暗太多的日子,仿佛有无穷动力支撑着自己。
摘要:人间的董永很孝顺,天帝让一个仙女嫁给他。众仙女为这个仙女送行,纷纷嘱咐她:“如果还有行孝的人,千万要捎个信回来。”请结合一名著,提炼这则笑话的寓意。解析:这是一则流传千古的老笑话,《笑林广记》也有辑录。董永就是东汉那个卖身葬父的大孝子,“董永孝贤”是“二十四孝”之一。至于天帝命一仙女嫁之这事儿,当然是无中生有。不过读了这则笑话,我们不能只是哈哈一笑,或是发出“仙宫当真是寂寞无比”之类的感叹,这太肤浅了。这则笑话其实更像是一个寓言。
摘要:因为要写书评,收到出版商寄来的样书,是沈从文的书信和故事集。一边吃饭一边随手翻开一页,首先跳入眼帘的是这句话:“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心微微一震,似有感动。关于等待,有不少看过的片段、读过的文字、体验过的感受,络绎从思绪中掠过,虽然纷杂,却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明白一个人会来,尽管是在很久之后,但总会来的,所以愿意一直等下去,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焦急中带着甜蜜。我想,这只是带着希望和有明确答案的耐心罢了。
摘要:沈从文写过一篇小说《贵生》,写的仍然是他熟悉的湘西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贵生,是五爷手底下的长工。话说贵生某一天认识了桥头杂货铺老板的女儿金凤,二人互有好感。贵生动了娶金凤的念头,便去找自己舅舅商量,准备彩礼和聘礼。在贵生准备去找杂货铺老板之际,五爷先行一步,定金和聘礼已经送到。于是,吹吹打打之中,金凤成了五爷的人。小说结尾,贵生气不过,一把火烧了杂货铺和自己居住的小房子。
摘要:儿时,我的小嘴从一睁眼到睡觉前总是说个没完没了。母亲撇着嘴,一脸嫌弃,数落我小碎嘴,一点都不像她。菊素奶奶则搂着我,说我是只惹人爱的小喜鹊,看我时眉里眼里都是疼爱,连脸上的褶子间都荡漾着宠溺。菊素奶奶是我亲亲的外婆,她不让我喊她外婆,理由是“外婆外婆,门外的婆,生疏得像旁人一样”。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