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趣Q春天终于来了,问个关于冬天的问题吧。我其实特别讨厌冬天,因为怕冷。冬天里,我穿着羽绒服都冻得发抖,而有不少姑娘居然露着脚踝谈笑风生。这究竟是错觉还是她们真的不怕冷?这样穿,对身体没有伤害吗?A每年入冬后,网络上都会流行些段子,比如:秋衣扎在秋裤里,秋裤扎在袜子里,这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通常情况下,风度与温度不可兼得,无论胖的还是瘦的,套上羽绒服都会变成水桶。
摘要:★那年,我从小县城的普通高中考入省会一所大学,填报的是英语专业。实际上,我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毕竟,作为一个偏科到让班主任都摇头叹息的文科生,除了英语稍微好一些,其他的真的上不了台面。初入大学,高考英语130分的成绩,让我颇有些骄傲,要知道这个分数在我曾经就读的那个高中里已算是金字塔尖的段位了。开学后,我认识了宿舍的三位室友,她们都是本地人。很快,大家熟识起来,还分享了一些各自的成长和学习经历。
摘要:春回大地,田野开始复苏,野菜也鲜美起来了,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抹新绿。宋代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春菜》中,列出了一堆他爱吃的野菜,而荠菜被认为是其中的“上品”。不得不说,东坡先生是懂吃的。食荠可谓历史悠久。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可见早在那时这种“味甘美”的野菜已然是人们口中的下饭菜了。到了宋代,采食荠菜可谓是蔚然成风,荠菜的吃法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在宋代诗人留下的数量颇多的食荠诗中可见一斑。
摘要:1“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对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评价。纵观柳永的一生,所谓词坛的自我成就,是他身在市井,而心有江河;所谓仕途的坎坷追逐,是他浮沉江河,而没于市井。柳永年少时便出走家乡,浪迹几十年,可谓把市井看遍,把江河看透。个中的荣耀与无奈,漫长的足迹与心迹,在他二百余首词中可以一一窥见到。他笔下的市井世界,是“众俗皆成笔下情”。
摘要:喜欢一个人游走于幽静的小路,找一个偏僻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上,远远地看那些行色匆匆的身影,在一瞬间掠过,遁去。想一些不可期的相遇,然后从容地面对不经意的别离。1对于拥挤的人群,我总有一种畏惧感。犹记儿时,遇到陌生人,我常躲在祖母身后,祖母总是笑着护着我。有一次,我在学校受了欺负,偷偷跑回家,祖母一直追问出什么事了。我捂着脱臼的手腕,低着头不说话,急得祖母要拉着我去学校理论。没办法,我只得说不小心伤了手。
摘要:小时候,一个同学家开小卖店,她家卖的零食种类丰富。因为她父母宠着她,她爱吃什么,就上什么货。课间,我们玩着玩着,就看见她从兜里掏出糖果,剥去外皮扔进嘴里。这一套动作她做得自然而然,不耽误玩,我们却总在那呆看。我是在她吃的时候认识了各种糖果,并对各种糖果产生了好奇。一种奶糖的外皮上画着猴子,到底有多少种呢?汽水糖里真的是汽水吗?
摘要:“你今晚在学校不?我一会过来。”这是这部老年机收到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刘舒俊发给我的。我回了一个“在”字。过了几十分钟,我就抛下所有复习资料,跟他和曾老师,还有一群同学,坐在了操场的草坪上,谈天说地,回顾一天的考试,也接受曾老师的安抚。为什么会有这部老年机呢?大概是到了高中“不忍心”使用智能手机,又有交流需要,于是来自“上个时代”的设备就这样到了青年人手中。
摘要:我高中的军训基地有一点好处,就是吃饭能无限“续碗”。食堂阿姨打饭时笑成包子上的十八个褶,仿佛深知自身背负着灌溉祖国花朵的神圣使命,也就两三天,哪些“花朵”爱吃什么菜,哪些“花朵”对花生、鸡蛋过敏,哪些吃得少,哪些要多给,阿姨了如指掌。戴薰就是阿姨了然的“指掌”之一。戴薰排在我前面打饭,她递进餐碟,眨眼的工夫,递出的餐碟“群山”起伏。
摘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初次与青花瓷相遇,是在悠扬的《青花瓷》旋律之中。自此,一颗渴望与青花瓷邂逅的种子,便在心底悄然种下,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萌芽,直至多年后破土而出。景德镇是青花瓷的故乡,我怀着对它的无比向往,匆匆踏上了这片土地,只为收集更多有关它的故事。“若想认识一个人,必得了解他的过去。”人是如此,瓷器亦是如此。

互知学术

全科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