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育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视域下的德育创新——以“探五德之道,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课程为例
|
王志红
董紫馨
|
华夏教师
|
视点_专稿·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四)
|
2025年05期 |
0 |
0 |
|
|
文化本位观与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以礼文化教学策略为讨论中心
|
项裕荣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课堂教学
|
2025年07期 |
0 |
0 |
|
|
港台“新儒家”学术群体研究的再思考——以徐复观与牟宗三交往、办刊、论学之分歧为中心的考察
|
邵华
|
历史教学问题
|
中国史研究
|
2024年05期 |
0 |
0 |
|
|
“归隐”四型与中学语文教学
|
宋亚伟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聚焦与思考
|
2024年11期 |
0 |
0 |
|
|
从“礼”说开去——探究《乡土中国》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
叶一帆
|
语文教学通讯
|
课堂_案例品评
|
2024年34期 |
0 |
0 |
|
|
赤壁月分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月”形象之辨析
|
方孝民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综合·发展_教学随笔
|
2024年35期 |
0 |
0 |
|
|
儒家“仁美”视野下《望海潮》的审美品格解析
|
尹海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对话·读写_文本智读
|
2024年33期 |
0 |
0 |
|
|
经由“差序格局”探究《侍坐》之志
|
崔月华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立行·观察_教学智慧
|
2024年09期 |
0 |
0 |
|
|
儒家人性昵赋能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学理分析
|
吕威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成长空间_大家启智
|
2024年35期 |
0 |
0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传承儒家优秀文化的路径
|
卜令敏
孝玲玲
|
中学课程辅导
|
教海探航
|
2024年18期 |
10 |
0 |
|
|
传统儒家家庭伦理观对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发展影响综述研究
|
何旖清
郭斯萍
|
爱情婚姻家庭
|
管理观察
|
2022年28期 |
607 |
0 |
|
|
文化视角下仁义礼智信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张晓旭
|
爱情婚姻家庭
|
德育教育
|
2022年25期 |
572 |
0 |
|
|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
刘文琪
|
爱情婚姻家庭
|
德育教育
|
2022年23期 |
591 |
0 |
|
|
儒家乐教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潜在影响
|
贺致远
|
文渊·中学版
|
教育研究
|
2020年05期 |
650 |
0 |
|
|
汲取道家智慧实现文化育人——《逍遥游》教学案例
|
张欣屏
|
文渊·高中版
|
理论研究
|
2021年04期 |
619 |
0 |
|
|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王民莹
|
爱情婚姻家庭
|
德育教育
|
2022年19期 |
695 |
0 |
|
|
浅析马克思人民观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相通性
|
孙雪
|
爱情婚姻家庭·上旬
|
文苑雅香
|
2021年12期 |
782 |
0 |
|
|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弃”与“扬”
|
李大海
|
真情
|
德育教育
|
2021年07期 |
750 |
0 |
|
|
先秦儒墨思想对思政课教学中和谐思维构建的影响
|
杨志家
|
真情
|
德育教育
|
2020年10期 |
787 |
0 |
|
|
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现代价值
|
王民莹
|
真情
|
文苑雅香
|
2022年02期 |
863 |
0 |
|